新学年开学的第一课令人瞩目,对师生来说也意义重大,当“开学第一课”遇上垃圾分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在北京朝阳,孩子们通过垃圾分类“微课堂”“微体验”等形式,开启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一起来看看!
垃圾分类入童心
绿色环保齐参与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朝阳区坚持“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工作理念,在全区200余所中小学校、300余所幼儿园,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目标,营造“垃圾分类人人知晓,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金蝉北校区,朝阳区城市管理委固体废弃物管理科耿金超以“北京为什么要实施垃圾分类”的话题引入,运用精确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向学生深入阐述了垃圾分类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讲师董秀波围绕“生活垃圾分哪几类”“生活中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内容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鼓励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逐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积极参与互动答题游戏,切身感受用废旧餐盒加工制成的“手绘环保丝巾”“运动飞盘”“再生文具”等,在寓教于乐中种下了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共筑绿色未来的希望种子。
多元形式启智慧
“家校社”共育新风尚
朝阳区各个街乡积极响应号召,纷纷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为辖区内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学生精心策划了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劲松街道将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科普小动画,以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和可爱活泼的角色形象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掌握垃圾分类的要点与技巧;亚运村街道、东坝地区等街乡秉持“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通过垃圾分类教育表演、垃圾分类作品展示、垃圾分类趣味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将低碳环保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践行低碳环保的“小卫士”。
在垃圾分类常态化推进阶段,朝阳区将持续按照“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工作理念,建立常态化教育宣传机制,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家校社”联动实践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和家长的低碳环保生活理念,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五宜”朝阳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朝阳城市管理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