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25年朝阳区两会新闻发布会获悉,去年,朝阳区全面推进“生态大脑”建设,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上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发展的“含绿量”。

据介绍,朝阳区“生态大脑”深入挖掘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应用场景,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评价、污染防治攻坚、环境监察执法等多个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和流程,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1500家餐饮企业的餐饮业在线监控平台,建成53个大气污染物全项监测站、380个涵盖全部社区(村)的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监测子站、43个降尘和道路尘负荷监测点、233个涉及重点汽修集群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站。创新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自动识别施工扬尘、汽修喷烤漆作业不规范等问题,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全过程监管。

科技赋能让区域发展的“含绿量”更足。以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为契机,2024年,朝阳区还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施方案,聚焦环境治理、能源、交通、消费、建筑等核心领域,细化工作措施,研究制定配套资金管理办法,为全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全市率先实施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落实企业绿色升级补贴政策,与金融机构签订绿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区内多家绿色环保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绿色金融服务。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7项技术入选北京市2024年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荐目录,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2%。

同时,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建设零排放运输车队3支,淘汰整治提升重要行业企业150余家。完成28家汽修企业绩效提级改造,推广电动叉车80辆,完成燃气锅炉深度改造100蒸吨。评定绿牌工地、绿色工厂70家,全区绿色企业比率较年初提高6.3个百分点。

今年,朝阳区还将全面落实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深化“三监联动”,完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网络建设,坚持科技赋能助力精准管控,不断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