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出台,校园里有了新变化:“课间一刻钟”更丰富,活动时间更充裕,运动内容更多元……朝阳区各学校陆续推出新举措,鼓励学生花式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课间出去走一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出出汗,整个人都变得更放松了。”上午9时许,在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操场上的乒乓球台前,初二学生彭子睿正与语文老师肖宇切磋乒乓球技。肖宇告诉记者,最近天气转暖,课间打球的孩子变多了,看到有孩子在打球,她也喜欢加入其中,与孩子们一同活动。而另一边,与彭子睿同年级的王梦正利用课间时间完成自己最喜欢的创意手工,她的同学们则有的在操场上跑步、跳绳,也有的选择在连廊里观察蝴蝶标本。

记者注意到,在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无论是室内、室外,学校几乎将所有的可利用空间都用了起来。

“体育八条”明确,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大、小课间等时间段,组织学生开展不少于10个项目轮换活动,同时,因地制宜拓展和开发活动空间,实现“小场地大体育”,让学生们在课间也能“出出汗”。

在朝阳区,各学校不断盘活课内课外资源,满足学生需求。不少学校增设了长椅、乒乓球台等设施,大课间则设计了广播体操、集体长跑等活动项目,使自由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

朝阳区实验小学结合课间时间,系统地对学生的运动时间进行了规划。在课间、体育课程、课间操等常规体育活动以外,学生从早晨进校锻炼,到午间的班级活动,再到课后托管时段,也都融入了体育运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之中。学校还结合课程改革和师生特点,在每天的体育课程中创设出游泳、足球、啦啦操、跑酷等9门体育课程,同时打破班级概念,实施走班选课,丰富的课程供给让更多的学生实现选择自己适合和喜欢的体育课程。

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则为不同年级学生量身定制了传统体育活动。比如,一年级踢毽子,二年级抽陀螺,三年级抖空竹,四年级跳绳操,五六年级分别玩珍珠球和绫球。活动背后藏着老师的精心设计。“以绳操为例,绳操将传统的跳绳动作与体操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跳绳的快速摆动和灵活跳跃,又融入了体操的舒展、优美和节奏感。与单纯的跳绳相比,学生更容易在绳操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传统体育活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每项传统活动背后的动人故事,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自然而然地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烈的理解与尊重。”(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