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中轴西草市街街区更新一期工程今日现场验收。期待这个原住民生活着的街区在保留原真性的同时,焕发充满生活味的综合创新活力。”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在朋友圈记录下了那个激动的时刻。
设计出为居民服务的公共空间
侯晓蕾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市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作为西草市街街区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师,她配合天坛街道,与实施主体、设计平台、施工团队等各方一起合作推进项目实施,多次走街串巷了解居民的需求。
“比如居民需要防盗门、防盗窗,我们就基于中轴线的风貌需求重新设计防盗门,颜色样式、材质都做到与中轴线的风貌统一。”侯晓蕾说,居民需要活动、聊天的空间,就在街区的入口处设置“城市客厅”,一切设计都是从居民的角度出发。
街区更新中最难的是进行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整合,做到居民生活与城市管理的协调统一。“实施建设时我们更注重传统民居的建筑制式与建筑风格的体现。在建筑基础上对破损墙体、屋面进行修缮改造,保证老城的城市肌理及街道风貌。通过将多时期历史建筑特征的组合,辅以现代的设计手法,使西草市街展现出其特有的多元化功能,体现新旧融揉、历史叠加的特征,从而更加凸显其在北京中轴线南端的特色城市街区风貌。”
站在西草市街南段,侯晓蕾向北望去,500多米长的胡同亮出了古都新颜,“在西草市街提升更新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满足居民需求,传承生活习俗,凸显市井文化,通过街区更新营造城市烟火气和生活味。希望通过西草市街恢复性修建的完成,提升中轴沿线的整体环境品质,展现古都新韵。”
街区更新源于生活更回归生活
北京有句老话儿,“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美好的绿化景观自古以来便是胡同美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寄托着胡同居民主动美化身边环境的愿景。
“胡同里要进行公共空间的改善,首先的目标就是一些点状的‘小微空间’。”自2015年开始,侯晓蕾带着她的团队深入东城的胡同街巷调研,发现胡同里很多居民都喜欢在自家门前种植特色植物和瓜果蔬菜,于是就产生了推广“微花园”的想法。
“有的居民拆掉了多年不用的煤棚,又在清理杂物的过程中挑出废弃的旧花盆、腌菜罐子和陈旧的鸟笼作为容器,种上了花花草草;还有的居民用棚架的方式,不仅增加了种植的面积,夹道中还出现了可以乘凉休息的绿意盎然的凉棚。”侯晓蕾说,这些微小的点连成一条虚线,胡同里就增加了不少可供居民们交流和停留的地方。
在侯晓蕾看来,生活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尊重老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便是最大程度的保护历史。“老城更新改造项目所面对的复杂情况很多,遇到居民不理解,就会对设计方案的其他内容也流露出一些抵触情绪。”侯晓蕾略显执拗并默默努力着,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为居民解释,帮助居民斡旋、解决居民诉求,最终实现达成多方共识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一条更新的老街、一座小小的“微花园”,一面面充满生机的鲜花墙……在东城,还有很多像侯晓蕾一样的责任规划师,用创意和专业精神,让街区的有限空间散发出别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