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过半,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国子监街迎来了大批游客,朱颖便是其中一员。“这是我最喜欢的北京胡同之一,道路宽敞,两边没有车辆停放,有很多特色小店,还可以带孩子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朱颖说。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家住国子监街49号的居民王女士对这条胡同却有不同感受:“天天堵!路两边的树中间,有空地儿都停满了车,本来路挺宽,生生给挤成夹道儿。”
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街,是东城区第45条不停车胡同。停车难是大城市普遍的难题,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老城区,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小区和胡同都上演过私装地锁、私占停车位、私划停车线等争夺停车机会的一幕。如何纾解居民身边停车难的烦恼,如何依托有限资源,实现更合理的分配与管理,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胡同之变
“路边不停车之后才知道,国子监这条街一点儿也不窄,站在胡同这头几乎可以望见另一头,也才知道住宅和商户门脸的全貌是什么样。感觉特别敞亮,走路的时候再也不用见缝插针、闪转腾挪了。胡同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的样子。”国子监街的居民由先生说。在国子监街住了几十年,由先生见证了这条老胡同的变迁。
东西走向的国子监街全长680米,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连安定门内大街,毗邻雍和宫、五道营胡同,是北京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
对于游客来说,国子监街是充满古韵的历史文化名街。然而,对于生活在此的居民来说,这条胡同承担着周边10条支线胡同居民的日常通行及停车需求,同时是方家胡同小学、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通勤线路,并联系着雍和宫大街前往安定门内大街的单行交通,同样承担了大量人流车流。
交通联络、文化旅游、生活空间、居住停车四重功能需求,不断叠加在长680米、平均宽12米的道路上,让这条700年的老街越来越不堪重负。
“以前的国子监街,除了孔庙和国子监前面的几十米内禁止停车外,其他路段都停放着国子监街和附近居民以及社会单位的车辆,停车区域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路面,还时常出现禁停区内违停,严重挤压了公共空间的其他功能。”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崔珏表示。
国子监街的车辆不仅堵路,而且堵心。由于车多位少,车主们想方设法争抢和“守护”车位。“因为安地锁,街道就会来拆,所以有的人会把破三轮车停在路边,抢占车位。一些居民因为争抢车位引发矛盾,长年互相不说话。还有的车一直罩住车衣,上面满是尘土和落叶,很长时间不敢动,担心挪车之后车位就没了。”由先生说。
如今,站在国子监街东口西望,昔日乱停车和拥堵带来的嘈杂、躁动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通畅的街道和清朗的视野,市民可以到此绘景拍照、读碑怀古、漫步骑行。
胡同不停车政策实行之后,由先生再也不用担心在胡同里“抢车位”了。“在地坛公园南门停车场有固定的停车位,家门口的路宽敞了,出行也没有受到影响。”由先生告诉记者。700多米之外的地坛南门停车场,是东城区城管委联合多家单位为国子监街居民安排的停车场所。
治乱背后
老街之变,绝非一日之功。早在2012年,东城区就逐步开展对国子监街的停车治理,先后采取了“准物业”管理、实行机动车单停单行、引入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成立居民停车自治组织、试点实施“居民停车位共享”等措施,力图在局促的道路空间内“闪展腾挪”,平衡并容纳各种需求。虽然阶段性缓解了停车矛盾和交通拥堵,但随着周边车辆不断涌入,空间紧张、秩序混乱的问题,在一场场整治的“拉锯战”中,仍没有得到根治。
“胡同停车难和社会车辆停车难还不一样,因为胡同区周边没有配套商业、大厦停车场。解决胡同停车难,光靠共享停车位不行,更多还要因地制宜再挖掘一些边角地,建一些立体停车设施。”东城区城管委停车管理科科长郭风林表示。
2018年,东城区在王府井创建首个“不停车街区”,又相继在南锣鼓巷地区、西总布胡同、东四九条等地通过“平改立”、利用闲置空地改造临时停车场等方式,推进“胡同不停车”。
2020年8月30日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进一步明确了北京老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安宁交通”,即改变以车为主的交通理念,让胡同逐渐回归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随后,东城区持续推进胡同停车治理,改善胡同交通秩序,推动“安宁街区”建设。“安宁街区”,即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机动车交通对居住区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主要措施是开展区域交通治理,着重规范机动车停车秩序,鼓励非机动车、步行等慢行交通出行,从而实现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
为优化区域交通秩序,提升国子监历史文化名街的环境品质,东城区着力推进街巷空间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回归,2023年将国子监街交通整治提上日程。
前期调研、明确思路是整治工作的重点。东城区城管委、东城交通支队和安定门街道对国子监街沿街停放的机动车开展全面调查。“我们和街道调查发现,这条街上本地社区居民登记过的只有95辆车,但是夜间全街停放最多可达180余辆车,拥挤的路段停了三层。其中大量车辆来自其他区域,国子监街成了汇聚周边停车的‘洼地’,这也是当地停车乱难以根治的原因。”郭风林说。
为此,东城区从“解开居民心结”“挖掘停车资源”两方面双管齐下治理停车乱。
一方面,安定门街道充分发挥‘四长联动’工作机制。“即包片处长、胡同巷长、社区片长和楼门院长共同发力,带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我们在社区组织了3场居民议事,让开车的、不开车的居民开展交流。针对社会车辆见缝插针的停车习惯,我们多次组织现场调度、实地踏勘,先后3轮次对沿街曾经停放的300余辆车辆发放整治公告,宣传政策和时间节点。针对一些车主多年形成的‘在家门口免费停车’旧习,我们和社区逐户开展文明宣讲,并积极听取反馈意见。”崔珏说。
据悉,2023年6月开始,安定门街道和国子监社区白天开展了入户宣传92次;而针对白天不在家的车主,则等到车主回家后一一沟通,累计入户40余次;针对平时不在家的居民,则在周末沟通,累计入户共12次。经过多次沟通、磨合、宣传,成功动员了广大车主挪走自家机动车。
另一方面,根据收集的居民停车意愿以及诉求,由东城区城管委积极挖掘、协调附近停车资源,会同街道组织居民车辆认证,为符合条件的沿街居民提供优惠停车服务,最终选定“新家”地点为地坛南门。
“认证车辆可享受500元/月的停车价格。而同样的车位,面向社会车辆包月,价格为1200元/月。”崔珏说。
经过各方努力,从2023年11月15日开始,国子监街实现了全线680米不停车,成为东城区第45条不停车胡同。“这么难啃的骨头给啃下来了,归根到底还是顺应了民意。”郭风林表示。
长效机制
随着沿街停放的机动车逐渐驶离,东城区组织街道、交管、城管、公安、消防对沿街停放的占位非机动车、“僵尸车”等展开多次集中清理行动。为防止停车问题反弹,设置与沿街风貌一致的石墩作为暂时物理隔离设施,确保人车分行、道路畅通。另外,东城区城管委协调共享单车企业加强单车调运管理。
“目前每天11:30-15:30、周末14:00-15:30是共享单车淤积高峰,我们安排企业组织专门力量及时摆放、清运国子监南门、国子监街东口等易淤积地段的共享单车,日均清理100辆。”郭风林说。
崔珏介绍,下一步,国子监街将继续完善后续管理措施;一是增加人防常态化巡查,优化美化硬质隔离设施,防止问题反复;二是设置违法停车电子提示牌,健全标识标线,加强环境秩序管控;三是持续开展宣传引导,动员沿街单位落实“门前三包”,全力支持配合不停车政策,巩固提升整治效果;四是推进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以及非机动车停放区建设,引导绿色出行。
“无论是不停车街区,还是不停车胡同,都显现着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导向。通过解决停车问题,将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居住环境、改善交通通行、打造核心区域慢行系统等进行系统化通盘考虑。近年来,东城区致力于让老城街巷功能和机动车回归其原本应有的位置,一方面不断恢复胡同安宁慢行的公共空间,让有绿荫、有鸟鸣、有老北京独特韵味的宁静、舒适环境重现;另一方面,针对胡同平房区突出的停车矛盾,通过不断优化停车资源供给结构,创新街巷胡同停车治理模式,推动停车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郭风林说。
郭风林透露,未来东城区将继续和交通支队、安定门街道推进交通配套设施完善,并以此为试点,强化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在深入调查停车需求和停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扩大错时有偿共享停车、建设立体停车设施等措施,不断挖掘资源,缓解其他区域停车矛盾,创造让更多人亲近胡同肌理的交通条件,为老城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