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楼、箭楼、祈年殿……土生土长在钟鼓楼附近胡同里的“80后”蒋步庭与妻子陈曦用十几万块积木拼出了“北京中轴线”。随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夫妻二人的中轴线主题作品也在不断上新,继续用“积木语言”讲述着他们与北京中轴线的情缘。

试水:

7天7版图纸拼出故宫角楼

蒋步庭家中有多位长辈从事建筑工作,陈曦则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因为志趣相投,他们成为彼此生活中的另一半,也成为事业上的好伙伴。机缘巧合之下,二人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建积木的设计和搭建,并选择了故宫中屋顶形制最复杂的建筑角楼作为首个挑战。

用积木搭古建不难,可要保证精准,一点都不容易。角楼高27.5米,有3重屋檐,4座抱厦,10面山花,16个窝角,28个翼角,76条脊,220组斗拱。而蒋步庭与陈曦二人所使用的颗粒积木,尺寸相对固定,最小的是边长8毫米的方块。所以,建筑模型外观尺寸必须是8毫米的倍数。还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设计之初恰逢国庆假期,陈曦将自己关在家里,一天出一版模型,接连7天终于“磨”出了理想的方案。要使积木和古建的形态更匹配,则需要发挥想象——冰淇淋形状的积木做角楼的望柱,香蕉形状的积木还原出精巧的飞檐,异形积木在夫妻二人手中“玩出了花”。

角楼的成功拼搭,给了二人信心。2023年4月,规模宏大的“北京中轴线”拼搭工程正式开启。

使命:

形神兼顾还原古建“气质”

“我家的位置不偏不倚,正处在中轴线向北的延长线上,可以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中轴线’人。”蒋步庭说。

“用积木搭古建,我们不是第一个,但一定要做最准确、传神的那个。”这是陈曦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设计师应有的使命。

两种情愫叠加,二人耗时两个月,用13万块积木拼搭出了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太和殿等标志性建筑。

“古建讲究的是形制,每一个结构、造型、空间都经过精确计算。”蒋步庭介绍,这种精准也被坚定地贯彻到积木的设计与搭建中。以太和殿为例,陈曦将两个柱子间的距离作为基准,以此推出各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受限于零件的大小和形态,不是屋檐间会产生缝隙,就是零件和零件间“躲闪”不开。但要增加距离,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因为积木的尺寸和形状是固定的,无法随意裁切。比如正方形积木最小尺寸是8×8毫米,下一个尺寸就是16×16毫米,这种增加是呈几何式的。”陈曦说。

经过反复计算,最终,夫妻二人以1比170的比例完成了太和殿的搭建,借助相应的转换零件,最小柱间距已被压缩至4毫米。

期待:

由“我们拼”变“大家拼”

陈曦负责建筑设计、主体拼搭,蒋步庭负责分零件、拼搭、设计小场景及视频拍摄剪辑。通过线上线下传播,夫妻二人通力合作用积木搭建北京中轴线的故事逐渐被人熟知。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二人的系列作品也不断上新,新增了正阳门、前门五牌楼、故宫端门等。截至目前,二人已累计使用17万块积木完成了中轴线上35个单体建筑的搭建。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夫妻二人也有了新的计划。“任何一处文化遗产,都不单单是一串遗产点位、几组建筑,而应该是一片区域,和蕴藏在这片区域中的历史文化、生活在这片区域中的芸芸众生。”蒋步庭说:“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人一同参与古建等各类场景的积木搭建,通过‘积木语言’学习更多古建知识、传统文化,进而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