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阜路是首都核心区“四横两纵”城市干道之一,也是一条城市功能复合、交通功能突出的重要道路。去年底至今,东城区针对朝阜路(东城)开展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重点围绕东四西大街和朝阳门内大街,以打造“京城时空走廊、文化绿色漫道”为目标,从风貌基底、交通设施及景观环境三方面,营造慢行友好、绿色生态、纵赏古今的老城特色林荫路,与此前已经完成提升的五四大街连成一线,形成全长3.2公里的文化漫道。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80%,预计7月底正式亮相。

擦亮风貌基底

打造多元文化探访路

朝阜路横贯东城、西城,全长约6.97公里,位于首都核心区控规的古都风貌保护区与古都风貌协调区的衔接过渡地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朝阜路(东城)周边分布着故宫、景山、皇城根遗址、北大红楼等28座文化建筑,以及中国美术馆、北京华侨饭店等上世纪50年代“十大建筑”代表,形成了“古今交融、东西渐变、多元并存”的风貌基底。

“改造前,这条街历史建筑的文化特性与周边环境融合不强,文化展示和文化体验功能相对偏弱。因此,我们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核心区控规,在延续原有风貌基底的前提下,拆除违法建设,‘卸妆还原’普通建筑物,并结合业态保护性修缮历史建筑,进一步强化其历史文化价值。”该项目总设计师孙书同说。

位于朝阳门内大街137号的孚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造前其南侧墙外有两栋三层简易楼,遮挡了大面积的王府院墙,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为了展现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两栋简易楼被拆除,原址更新为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朝孚园”口袋公园,不仅亮出了孚王府的老院墙,还弥补了周边地区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

在擦亮历史建筑的同时,沿线老旧居民楼的外立面也将被修复。“以朝内大街91号、97号的商住楼为例,我们在保留其历史原真性的同时,着重修补破损的外立面,喷涂与建筑原有风貌相似的深灰色真石漆,并拆除违法建设,引导底商优化店招形式,擦亮该区域的风貌基底。”孙书同说,“此外,我们还在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提升的基础上,将东四路口东北角物(菜店)的外立面改造进一步向东延伸,让两条大街的风貌自然衔接,形成和而不同的街景风貌。”

今年,中国美术馆东侧新建成了一座名家雕塑、苍松翠竹点缀其间的“东美园”口袋公园,加上建成的“朝孚园”,朝阜路(东城)已有两座开放式的特色文化口袋公园。“我们将持续挖掘沿线的存量空间,并结合地面铺装、景观小品、地被植物,营造‘水门巷口’等多处景观节点,充分展示街区文化、胡同文化,提升空间文化特性,与沿途的‘文化金三角’区域联动,将散落的‘明珠’串起来,打造可观可感的多元文化探访路。”孙书同说。

优化交通布局

提升绿色高效出行体验

作为老城区重要的东西向交通干道,朝阜路一直以机动车通行为主,慢行交通长期未受到重视,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不强。同时,因沿线的单位较多、过街路口较少,导致南北两侧通行不顺畅,交往联系也不密切。本次改造以“人本位”为设计理念,对过街交通、路口交通和过境交通实施优化,为南北两侧的交往联系注入活力,让通行更加顺畅。

朝阜路(东城)原有3座过街天桥,设计团队调研后发现,部分过街天桥存在桥墩、道挤占便道空间、遮挡沿街视野等问题。综合周边需求,朝阳门桥西侧和东四西大街的2座过街天桥被拆除,同时计划在原位置改建平面过街路口,不仅消除了天桥的占道、扰民、运行低效等问题,而且方便了老年人、非机动车的来往过街,加强了道路南北两侧的交通联系。目前,2处平面过街路口正在建设中,现已完成交通执法探头的安装,接下来将继续完善交通信号设施和交通标志标线,预计7月底前建成。

朝阜路(东城)的马路较宽,百姓过马路时一个绿灯往往不能直接抵达对面,需要跑步通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改造后,东四、美术馆等有条件的路口增设了人行过街二次安全岛,沿线东四路口东北角、南水关胡同北口等7处路口的转弯半径同时进行优化,缩减了行人过街距离,提高了过街安全性。

朝阜路(东城)东西的过境交通一直存在步道空间不连续、非机动车路权失衡、公交站台等候区过窄等问题。为此,设计团队在道路两侧出入口或人流集中区域以及高峰时横穿道路人流量大、集中的位置,更新设置人行横道,让东西向的步道空间顺畅贯通。同时,优化调整路板,拆除了部分引导不强的隔离设施,进一步拓宽非机动车道,用彩色铺装提示非机动车路权。“美术馆东站(南北两侧)、朝内小街(南北两侧)等6处公交站台位于机非隔离带上,目前候车空间最窄仅90厘米,我们将其向辅路拓宽至2.5米,进一步满足乘客的候车需求。”负责该项目交通工程设计的设计师张森说。

释放公共空间

构建舒美漫道环境

此前,朝阜路(东城段)沿线的道路空间环境品质不高,本次改造注重因地制宜、功能整合,打造更为舒适、优美的绿色漫道。

“改造前,大街沿线的建筑台阶部分侵入步道,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我们一方面让台阶‘退让’,一方面结合业态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个性化的台阶设计。”负责该项目景观设计的设计师邹洋介绍,朝阳门内大街79号建筑前区将开展景观化的台阶连通改造,后续不仅方便居民购物闲逛,还能活跃区域商业氛围。同时,改造还规范了步道和盲道,利用500余个隐形井盖,让步道、盲道恢复“通直”,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方式。

道路沿线将开展“多合一、箱体三化”,计划将沿线原有的400根杆体合减至189根,迁改挪移40余台老旧、低效等的箱体,同时进行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处理,让原本杂乱的步道空间变得开阔清朗。此外,沿线重新规划了100余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并计划设置蓝牙道钉、实行“入栏结算”,规范非机动车停车。

改造前,大街沿线林荫景观分布不均,为此设计团队延长并适度拓宽了中央隔离带,种植国槐等北京乡土乔木,缩小了大街全线的感官差异,并补齐了道路两侧的绿化断点,营造和谐连续的林荫景观。

“为了丰富绿化层次和观赏性,我们按照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理念,结合沿线‘东西渐变’的风貌特点,渐次种植了绚丽海棠、丁香等小乔木,以及黄杨球、月季等灌木,自西向东构建了‘彩影·多样生活’‘紫境·多元时代’的个性化景观段。同时在位于隔离带端口50米的范围内采用开敞布置,种植山桃草‘烟花’、月见草、百子莲等地被花卉,在确保通行车辆视野的同时,打造梦幻灵动的‘花境’景观,构建简约疏朗、季相丰富的漫道环境,切实提升道路整体观赏价值。”邹洋介绍,目前整条大街的林荫景观已初显成效,建成后,全线的绿化和林荫面积将增幅30%,配合即将建成的朝阳门南、北小街,将在东城形成一个新的“十”字形林荫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