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兴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八批《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根据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安排,将履磕村高跷会、北曹高跷会、于家务五虎会、古旧书画扇面修复技艺、花饽饽制作技艺等五个项目,列入第八批《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履磕村高跷会》
履磕村雲仙聖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起会在履磕村东大庙,由大狼垡村的师傅传至该村,是一种附带固定道具的音乐舞蹈,其隶属于民间花会范畴,源自祈求农事的风调雨顺和丰收年景的酬神活动。
演出主要以水浒人物、故事为版本题材,表演形式有一人表演、双人表演、多人组合表演等。在表演技巧上,男角色要耍出“威风”,要求威严挺拔,不怒自威;女角色要展现“媚态”,要求男扮女装的演员,要施以彩妆,描红点绿,纤腰兰指,夸张表演出女子娇羞之态;丑角儿则以“逗趣”为主,要逗得生动、轻巧、幽默。雲仙聖会会曲谱约有312首曲子,已整理在册,能上会配合表演,例如《一百单八鞭》《醉打山门》《鹦鹉对答》《桃园结义》等。
《北曹高跷会》
北曹高跷远近闻名,从清朝光绪年间到现在已近140年历史,高跷腿高4尺6寸,演员脚踩木跷,身着戏装,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者扮演梁山好汉故事角色,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锣鼓等;表演形式有“踩街”“撂场”和“定点台子”三种形式,角色间多单舞、对舞、群舞等。
高跷演员要经过系统学习基本功和训练才能上跷表演。由于高跷动作技巧多、难度大,所以广场、街道是表演的最佳场地,其表演场面红火壮观。
《于家务五虎会》
于家务村位于安定镇的东南部,清朝末年,村里大户齐德海聘请天桥开国术馆的刘德胜及徒弟白瑾、卢宝奎来村里教武,传劈挂拳及三皇炮锤拳。刘德胜推荐的一位铁营韩师傅来村里给在城里开买卖的韩庆亨看家护院,韩师傅传五虎棍。到民国二十一年,村里练习五虎棍的青年很多,于是村中十位喜爱五虎棍的人家发起组织了五虎会,发起人自愿捐出土地进行资助,使五虎会活动起来。
五虎会由特定人物脸谱、服装及演出的故事情节组成,有独特的套路表演。出会的过程从安旗到拜祖师,遇茶桌,遇其他花会的礼节,都有一定的程式,具有极高的民俗价值。演员是从众多自发练习少林武功的年轻人中优选出来的,出会是人与人之间、邻里街坊之间、村与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创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古旧书画扇面修复技艺
古旧名家书画扇面的修复与重装传承于清末民国时期的琉璃厂尚古斋和北京荣宝斋,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项技艺对于古旧名家书画扇面是延续生命的抢救性修复,是对古代书画名家文化精华的保护与延续。传承人陈延君跟随王辛敬老师学习,王老师是荣宝斋装裱修复专家,经过王老师耐心细致的传授,使陈延君的扇子修复得到系统化的学习与实践。打破以往折扇小修小补的格局,解决了以往折扇修复治标不治本的老问题,在大兴开办了锦文斋扇面修复工作室。
古旧名家书画扇面的修复与重装工序复杂,要求工作者有极大的耐性,高度集中注意力,学习三至五年以上才能独立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真正做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修复好的扇面重新装上扇骨,可以继续搧风、把玩、欣赏、收藏。已修复的《张大千人物画扇面》《启功的荷花扇面》《浦儒山水画扇面》等得到收藏家与业界的认可与好评。
花饽饽制作技艺
花饽饽制作技艺起源于民国初期,可以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大兴民间艺人王秀云所制作的花饽饽形式多样,技艺独特,为当地群众所称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传承四代,历经沧桑岁月,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京味花饽饽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由那些乡村巧手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用凝结着朴素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的双手,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在延续传统文化、反映北京地域特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兴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