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公布2023年区级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大兴区名列全市第二。

据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已是大兴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连续两年进入全市前三,连续四年蝉联平原新城第一。在这次评比的14个一级评价指标中,大兴区有10个指标排名进入全市前五名,其中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促进市场竞争、用工4个指标位列全市第一,政务服务、知识产权指标位列全市第二。同时,办理建筑许可、登记财产、监管执法、政务服务、知识产权5个领域的案例入选营商环境改革典型案例。

全区“一盘棋”改革有力度

近年来,大兴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北京服务”工作要点,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大兴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系统推进改革,形成部门联动、镇街协同、人大政协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改革“一盘棋”。打造全市唯一“企业创新示范区”,发布全区统一“亿企兴”营商品牌,建立健全与产业强区相适应的企业发展生态,吸引企业、承载项目、赋能人才,形成资金、人才、科技等关键要素加速融合、市场活力加速迸发的良好局面。

落实“一条线”改革有速度

近年来,大兴区结合企业关切,制定区级政策措施,已落实改革举措1271项。聚焦准入不准营、跨区域迁移难等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全面推广“证照联办”“一业一证”,打造全市首个“跨区一照多址”证照联办案例,发出全市首个宾馆、KTV、中医诊所行业《综合许可凭证》。在此基础上,推出升级版“打捆批”服务,实现部门、属地和荟聚商场联动,集中服务助力商户尽快入驻。

此外,大兴区还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62个“一件事”集成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通过简化外资准入服务,发出全市首张京津冀外资主体资格互认营业执照,实现“一次认证,三地通用”,外企公证文书跨国流转时间平均减少近九成。通过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率先实施“多测合一”“验登合一”改革,完成全市首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租赁住房项目不动产首次登记。

大兴区以生物医药基地为试点,推进环评审批改革。在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推出“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综合服务”,实现“一天拿N证”“拿地即开工”,完成全市首例告知承诺立项核准及规划许可案例,推出施工许可证核发、林木采伐等4类“云踏勘”事项,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

同时,大兴区还优化知识产权全流程服务,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提升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透明度,在全市率先推广“政采贷”,率先探索西红门商圈一体化综合监管试点,率先开展综合监管“白名单”建设,推进“一门”“一窗”全覆盖。目前,大兴区全程网办比率从21%已提升至100%,并在全市率先推出“政务晓屋”智能服务模式,上线63项高频事项,实现了与廊坊市固安县202个事项通办。

政企“一条心”服务有温度

大兴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部门、属地三级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区产促中心作为总管家,统筹全区500余名“服务专员”“服务管家”开展“一对一”服务,广泛听取、常态化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建立“兜底式”企业诉求处置机制,实行“派单制”和“首问负责制”,快速响应、办理、反馈,坚持每月开展“企业服务日”,当好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大兴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有效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上线智慧政务地图,覆盖全部区级办事场景,实现事项可查询、可预约、可办理,打造“一图在手、办事无忧”政务服务新模式。自今年3月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29万人次,办件量5069件;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完善政策解读申报、企业诉求办理、产品展示等多种功能,收录102项企业个性化标签,形成“一企一档”,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大兴企业圈”作为国内首创的“社群化”企业发展服务模式,2023年被“中国信息协会营商环境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典型案例收录推广(全国26个)。目前已入驻企业4000余家,推送产业资讯9.2万余次。

在2023年度“1+N”产业政策申报兑现工作中,大兴区聚焦医药健康、科技创新、核心团队等13项专项政策,预留充足的产业政策资金,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力支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评选“新国门”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兑现“新国门”人才政策资金超2.2亿元,解决人才在兴生活“两难两贵”问题千余件。

为树牢“亿企兴”品牌,大兴区发挥营商中心“产业会客厅”作用,建成百企“产品推介厅”,持续探索提供资质申报和政策辅导、融资对接、供需对接等更加精细化的增值服务。今年,大兴将围绕企业高频需求,计划举办55场系列活动,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搭建企业人才交流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