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北京向南看,因循发展、生生不息,城市之脊绵延生长。大兴区以南中轴文化带建设为引,实现“历史文脉传承线”与“当代民生幸福线”结合,在区位规划最早的兴丰街道,坚持创建为民,创新实施党建引领、长远发展、一社一策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解决群众停车难题,为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提供“大兴样本”。
一是党建筑基,构建合作共治新格局。中轴线南延地区,面临功能发展协同不足、空间供给品质偏低等问题。其中,兴丰街道老旧社区多、基础设施差,停车难尤为突出。兴丰街道坚持“文明创建为民利民”理念,把破解五个社区的停车难题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街道党工委以“复兴丰华”党建品牌为引领,成立社区停车管理工作专班,每周调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党组织阵地前移到楼门院巷。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问政于民才是治理良方。“政府放权”和“社区自治”如何衔接?政府专心致志地搭台,让书记、物业、业委会、楼门长、居民“拉家常”,先后举办超百次规范停车协商会,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将居民智慧转化为错时共享、亲情停车等创新举措。在“先干好”的黄村西里社区,打造“名书记工作室”,社区书记王黎编写治理宝典,形成“党建+物业”治理模式。一方面让各社区见贤思齐,充分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小书记直通车平台,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带着书记干,啃硬骨头、破真问题。
停车难最为突出的黄村西里、兴华东里、富强西里、富强东里、富强南里5个试点社区,已全部完成停车规范化管理。其中,累计新增停车位1210个,相当于再造3个标准停车场,社区大门新了、停车基础设施完善了、僵尸车没了、占车位现象没了,接诉即办同类案件量同比下降八成,停车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民生需求导向,打造公共服务可持续新范式。面对辖区18个社区千差万别的现实情况,街道工作专班坚持“解剖麻雀、对症下药”,建立“一社一策”治理体系。针对被四家医疗机构“包围”的富强南里社区,引入专业停车管理公司,科学规划450个智慧停车位,安装智能道闸系统,破解外来车辆占位顽疾。在物业基础薄弱的兴华东里等社区,专业停车管理公司“带资进场”,创新采用“应急保障+专业运营”模式,投入50万元建设智能停车系统,释放555个规范车位。
错时停车变被动为主动。古时,南中轴积淀丰厚的国事外交文化遗迹,重视礼仪的文化底蕴延续至今。保留服务温度,各社区主动作为,主动把白日空闲车位,免费提供给教师、医护人员等群体,设立“暖心车位”85个,打造15分钟错时共享圈,让车位成为和谐社区的桥梁纽带。
着眼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建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微利运营模式。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基础上,制定阶梯式收费方案:业主车辆免费停放,租户适度收费,外来车辆差异化定价,街道建立资金监管“双公开”制度,定期公示收支明细,将收益反哺社区建设。探索“停车基金”模式,形成“停车治理-环境提升-文明共建”的良性循环。富强东里社区预计可实现年收益1.3万元,专项用于基础设施维护,改造照明设施、修补破损路面,实现还利于民。
三是文明基因传承,谱写南中轴治理新篇章。作为南中轴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兴丰街道将停车治理融入城市文明创建大格局。通过施划文化停车位、打造文明宣传长廊,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社区空间。治理成效带来文明蝶变: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率提升40%,邻里纠纷下降83%。
随着治理经验在13个社区全面推广,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老旧社区停车难治理方案已成型。这种“小切口大民生”的治理实践,不仅破解了停车难题,更培育了居民自治意识,实现了物质空间改造与精神文明提升的双重跨越。
在南中轴千年文脉的滋养下,大兴区以民生“温度”标注文明“刻度”,用治理“精度”提升城市“靓度”,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不仅在停车难问题上,在治理小广告、倡导文明行为的道德积分机制、社工+党员+志愿者的三级动员机制、吸纳新就业群体的志愿服务机制、“一楼一码”机制……聚焦民生“急难愁盼”,为新时代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谱写着南中轴文明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