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店村位于房山区中部,因村东北有黄岩山而得名,是远近闻名的“红色背篓精神”教育基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村里建起了肩背人扛的“背篓商店”,锻造了“坚决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坚持为人民”的“红色背篓”精神。20世纪90年代,黄山店村还是贫困村,村民就业率和收入都很低,村里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如今在“背篓人”张进刚的带领下,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享受着旅游业给全村带来的美好生活。

开山建厂 让村民富起来

今年62岁的张进刚,是土生土长的黄山店村人。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他从银行贷款买了一辆卡车跑运输,“后来赚了钱,我就带着几个村民一起跑运输,我们把山里的煤、石板、土特产拉到镇里,再把建材拉回村里盖房子,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黄山店村只有张进刚等一小部分人过上了相对富裕的日子,其他村民仍然很贫困。村民们主要靠养殖和种地维持生计,村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

早些年,张进刚曾在水泥厂工作,他走遍了周口店附近的所有山区,十分了解村附近山里的开采资源。2001年张进刚当上了黄山店村的村支书,刚刚上任的他决定在村里开设水泥厂和石板厂,提高村里的就业率和村民收入。在村里开厂子,大多数村民都同意,可当张进刚提出让大家集资入股时,村民们却都不想往外掏钱。

村民集资入股,到了年底家家户户都有分红,收入肯定会增加,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村民共同富裕。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一点,张进刚个人出资搭建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并通过接收站给全体村民召开了一次“电视会议”。集资入股的村民最怕赔本,村支部委员高文志说:“当时张书记让每个村民只能入两股,并且作出了‘年底如不分红,自掏腰包赔偿村民损失’的承诺,这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引进水泥厂后,村里还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运输队。水泥厂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村民们当年年底就拿到了30%的分红,此后几年分红逐年上涨。水泥厂让黄山店村60%的村民有了工作,而运输队则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水泥厂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销路一年比一年广,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生意忙时进村拉水泥的卡车能排好几公里长,村民们个个喜出望外,都说多亏了张书记带领大家致富。

金山银山 不如绿水青山

长年的矿山开采让青山变得满目疮痍。张进刚认识到,单靠吃资源饭,路子会越走越窄,“我知道山上哪里的矿最多,生意越好我的心里越发慌,这些矿产是有限的,早晚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绝对不能让乡亲们坐吃山空。”为了全村的长远发展,2008年,张进刚和班子成员研究后决定关掉村里所有资源型产业,响应国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生态旅游,着手打造黄山店村坡峰岭景区。

刚刚尝到甜头的村民面对村委会的这个决定都不愿意接受,大家联合起来,极力反对。张进刚说:“要让村民的幸福生活更长久,不能坐吃山空,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未来的发展前景。经过一次次的沟通,村民们最终同意了村委会的决定。有了乡亲们的支持,张进刚对于这次“转型”有了十足的信心。渐渐地,村里的水泥厂、大货车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借力满山的红叶资源,黄山店村将多年撂荒的坡峰岭作为旅游开发的突破口,着手打造京郊“小香山”。2009年,村里开始修建坡峰岭登山步道,修通了长达6000米的山路。材料全部采用本地山石,沙子水泥则完全依靠人力背到山上,可谓是经历千辛万苦。高文志回忆说:“当时实在是太荒凉了,由于我比较熟悉坡峰岭的地形,就带着旅游设计的专业人士进行实地踏勘。爬山路上有位专家的眼镜被刮掉了,所有人开始忙着找眼镜,一个小时后才发现挂在了一根荆条上。你想当时有多荒凉,眼镜被挂哪了都不知道。”也是在这个时候,不少登山爱好者来到坡峰岭,他们一边拍照一边赞美这里的风景,询问登山步道何时修好,游客们的关注也给了大家很大信心。

开辟生态旅游业没那么简单,资金是最大的难题。为了省钱,许多活儿都是张进刚带着村民一起干,能自己动手的绝不外聘请人干。在克服种种困难后,2011年第一届坡峰岭红叶节如期开幕。当时进村的车辆排出了十多公里,好多村民都说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人和车。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是黄山店村秋景的真实写照。如今景区总面积约2000亩,一年一度的坡峰岭红叶节,在全市可谓人尽皆知。与香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景不同的是,坡峰岭是“红叶绿中游,彩练当空舞”,红黄绿粉黑与蓝天白云辉映,呈现出别样的美景。

腾退房屋 打造精品民宿

2012年“7.21”特大暴雨给黄山店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90%村民房屋进水,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洪水几乎冲毁了村里的全部基础设施。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才得到妥善解决。

村党支部抓住区级灾后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政策机遇,围绕旅游全产业链升级和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构建,多次召开会议,将村民搬迁与腾退宅基地改造、闲置集体资源开发结合,打造精品民宿。2012年11月29日,黄山店村永久避险安置房开工建设。除村民住宅外,还设计规划了民俗接待、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小学等。规划突出了“依山傍水、顺山顺水、借山用水”的特色,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地形,营造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

“村里原来的老房子都闲置下来了,我们全部进行了修缮,拿出其中的30套开发精品民宿,为来坡峰岭的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农家小院居住。现在的很多民宿已经很有知名度,常常一院难求。在民宿工作的大多数都是村民,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张进刚介绍。

黄山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旅游迅速发展,也将本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吸引回来,他们带着专业的知识回到了家乡。年轻人返乡投入新农村建设,使得景区发展更加规范、有序,新潮的思想也为黄山店村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村民们怀揣归属感,全村一起参与,让黄山店的旅游业一天天地红火起来。村民王先生是名木匠,谈到村里的发展,他高兴地说:“我家的新楼房特别宽敞,和过去的比,可不是好了一星半点儿。现在村里发展旅游业,有建房修桥的活儿,我的手艺又派上了用场。”

2021年,以黄山店村为龙头的西部山区8个村获批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形成了以幽岚山坡峰岭景区为核心,以特色精品民宿为代表的全域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格局,乡村产业振兴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黄山店村已经从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穷村、乱村发展成为家底殷实,农民富裕,并且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村。去年,村集体总收入实现2236.83万元,旅游产业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4.36万人次,全村565名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

退耕还林700多亩、修建环形步道6000米、补植各种植被上万株,总投资达到4000多万元,黄山店村实现了生态修复、村民增收和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蹚出了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新路。从60年前到现在,黄山店村的发展离不开“背篓精神”,几代“背篓人”背起的东西虽然不一样,但是“让全体村民得实惠”的初心没有变。张进刚说,作为新一代“背篓人”,他会把奋斗、希望与梦想继续传扬下去,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村集体资产,始终把村民利益摆在前头,把改善村民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带领村民探索发展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