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房山遭遇强降雨,拒马河水势肆虐,洪峰裹挟泥沙决堤上岸。位于拒马河畔的房山区古镇张坊汛情严重,村庄被淹,农田被毁,路断桥塌,通信失联,多村告急!

面对汛情,张坊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房山区文旅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全镇9个涉文物村、12名文物协管员、18位文物保护工作者闻“汛”而动、听令而行、迎难而上,以科学的防护措施,守护千年宝贵遗产。“加强防汛各项工作措施,筑牢三道防线,最大限度防止或减少文物受损。”张坊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来发出“文物保护防汛令”。文物协管员周艳菊“接令”后,立即开展行动。“我们已提前在古战道出入口筑起防汛沙袋,地道口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洪水倒灌现象,第一道防线将洪水裹挟着泥沙抵挡在洞口之外。”张坊宋辽古战道遗址位于张坊村,是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地下战道,被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暴雨量瞬间增大,街道积水猛增,周艳菊在地道入口奋力组织水泵抽水和人工排水。

“李书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一遍遍地对地道顶部地面进行勘察。”一直陪同李志来进行勘察的文物协管员周艳菊说。暴雨减缓后,在确定不会有次生灾害发生后,李志来立刻带领村两委,第一时间进入古战道内查看受灾情况并对文物进行保护性抢救。虽然没有形成洪水倒灌,但连日来的暴雨使得周边水土饱和,古战道内出现大量渗水现象,低洼处已经出现五六十厘米深的积水。

面对积水,周艳菊倒吸一口凉气,为确保暴雨中不发生用电安全事故,地道内已经提前全面断电,何况内部积水情况不明,贸然送电排水肯定会造成电路短路影响文物安全,甚至威胁参与救援同志的人身安全。可是这么深的积水如果不用水泵排水,只靠人工向地道外抽排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我们的文物工作者早就提前筑好了第二道防线,原来古战道内历史保留下来的排水井直至今日还在发挥着功能作用”。暴雨前周艳菊已经安排将井内进行疏通,所以排水井附近的渗水依旧能够正常排出,现在只需将地道内积水引流至排水井即可解决积水问题。

夜已深,但为了保护文物不受雨水侵害,5名协管员抄起脸盆开始排水,经达6小时不间断努力,地道内积水基本排空,文物协管员们从地道走出来时,曙光照在她们脸上,每个人露出了疲惫又安心的微笑……

经过奋力抢修,虽然积水已经排空,但是高度潮湿的环境和被冲毁裸露在外的电线让协管员迟迟不敢通电。一筹莫展时,区文物抢险队伍冒雨抵达,压实了文物保护的第三道防线。

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晓兵、文物保护科科长游大海,房山区文物保护所所长金超带领相关工作人员,直达古战道遗址,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指定了科学详实的灾后文物紧急修缮方案。后期又派出多支队伍,从文物安全、灾后恢复、活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多次专项指导。按照上级单位指示,古战道遗址第一时间对地道进行通风排湿,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检查,配合区文物修复团队对周边可能发生沉降区域进行了进一步综合研判……

张坊村对千年文物的“守与护”,只是张坊镇30名文物工作者应对防汛工作的缩影。三合庄村文物协管员在断路断水断电断通讯7天后,恢复通讯的第一通电话是打给镇里汇报情况,信号断断续续:“放心吧,刚去看了,石碑没给大水冲走……全是泥……路冲没了,你们上不来,有我呢……请放心……”。大峪沟村灾后1小时开始巡查汇报情况,灾后6小时对摩崖石刻排水、清淤清理落石,灾后12小时对地基沉降地段进行临时加固,灾后24小时完成全村文物初步保护。大峪沟村党支部书记苏月华说:房子倒了能重建,建得更牢固、更漂亮,但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好、传承好,村里一定会第一时间做好文物抢救修缮。

在这场与洪水赛跑的竞赛中,张坊镇文物协管员们扛起了责任,以科学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为文物古迹遮风避雨,让这些见证了历史烟雨的千百年文物,依然可以为后代展示先人智慧,讲述“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