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小区环境面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青龙桥街道依托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开展了辖区内的“社区微更新”工作,以微见著地推进社区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逐步带动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社区的治理效能提升,实现社区环境的焕然新生。

[中央党校社区]

老旧廊架升级“文化长廊”

“太好了,长廊要大变样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下楼坐会儿也有地方歇歇脚了!”中央党校社区大有北里东院的居民张女士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对舒适的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文化场地潮流逐渐朝着社区层面深入,大有北里东院的休闲长廊开启“美颜模式”进行微更新,在现有廊架基础上进行维修加固,保障居民使用安全,同时增加了党建文化的展示功能,成为社区里一处文化展示阵地和休闲长廊。据了解,中央党校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也存在着设施老旧以及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系列问题,青龙桥街道对于党校社区的微更新工作通过党组织服务群众机制,重点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小微更新工作入手。“此次更新工作主要对于现状设施比较陈旧的廊架进行了翻新,对现有的植被进行了保留。崭新的廊架上写着‘青山城市红泉石阶,黄绢才华绿绮琴’‘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等语句,彰显着社区的文化底蕴和百姓的奋斗精神,鼓舞着人们共同努力,为家园的发展献策献力。这些内容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寓意着美好的未来。”青龙桥街道责任规划师郭璇介绍。

记者走进小区看到,春风暖阳下,居民三三两两坐在廊架的座椅上聊着天、说着话。“原来我们经常和邻居在这里拉拉家常,但后来顶棚漏了,椅子也坏了,既不能遮阳挡雨也很不美观。现在好了,眼瞅着整个长廊焕然一新,以后每天吃过饭,就可以带小外孙子过来玩一会儿,我们都特别高兴。”居民薛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在微更新项目的选择和推进过程中,青龙桥街道形成了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推进模式。针对老旧社区内部公共空间,以及利用效率低、空间品质差、市民意见大的城市边角空间,进行生态化、艺术化、便民化设计改造。按照工程小、耗资少、细节美的有机更新理念。形成政府、市民、责任规划师和设计团队等多方参与的微更新模式。”青龙桥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于东阳说。

[军科社区]

闲置地块变身居民活动小广场

在军科社区,由于小区内部空间局促,一直缺少日常开展居民活动的空间和会议室。居委会把一块闲置空地改造成了休闲广场,为居民提供一处日常休息和举行小型活动的场所,同时这里也做为军科社区的党建文化宣传阵地,最大程度地满足场地复合功能使用的诉求。“在这里,既可以学习,又可以开展活动,很灵活,感觉也很轻松。我们经常举办戏曲班等各种社区群众活动,每星期都有活动,平常要参加比赛的话还可以在这里进行排练,太方便了。”

下一步,青龙桥街道将坚持党建引领,学党史守初心,办实事聚民心,通过一系列的微改造、微更新,以小项目撬动大项目,推动社区持续更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