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集皇家寺院、园林、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院内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寺院的主体建筑集中于中路,共七进院落;西路为清皇家行宫;东路为僧侣生活区。目前,万寿寺只有中路庭院及东路方丈院对外开放。

2017年,北京市政府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公众服务,万寿寺迎来了第五次大修。2018年3月,万寿寺修缮正式启动,历经五年,万寿寺80%的古建重获新生,修缮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重新开放的展厅和院落面积增加了近一倍,为了记录这次隆重且全面的修缮经历,在万寿寺的大禅堂后檐墙设有“大修实录”展览,记录着修缮工艺的点滴。

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杰介绍:“正式修缮前的工作大概准备了两年,需要进行险情排查、制定修缮方案等工序,古建修缮并不容易,‘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现在看到的这些展品都是本次修缮中更换下来的木构件、脊饰构件和砖瓦构件,一旁还有修缮前后对比、古建修缮传统工艺的视频等,成为万寿寺珍贵的历史见证。”

1987年,万寿寺正式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12万余件文物,争奇斗艳、琳琅满目,目前共展出各类文物精品390余件,这其中的七成珍贵文物为首秀,意义重大。如今,万寿寺的中路庭院及东路方丈院内设有五个展厅,展品涵盖历代书法、绘画、碑帖、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等方面,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今天带您一同探寻北京艺术博物馆中那些经典的馆藏文物。

“寿文化”与古建筑相得益彰

位于万寿阁的“吉寿文物展”,精选了北京艺术博物馆中与“寿”主题相关的珍贵藏品。据了解,“清乾隆青花福寿纹贯耳尊”腹部满绘缠枝莲纹,花枝缠绕,线条流畅,画工精细。每朵莲花的花心均书一篆书团“寿”字,图文结合,构思奇巧,风格华丽。“莲”又音同连绵的“连”,因此图案寓意“福寿连绵”。前后腹部的中心各凸起桃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桃树,枝头缀满九只硕果,周围有五只蝙蝠飞舞其间。其中,上部的三只蝙蝠共衔一盘长结,盘长结的中心饰以“卍”字符号。因“卍”代表千万的“万”,桃意指“寿”,蝙蝠的“蝠”谐音幸福的“福”,故图案除了表达“福寿双全”“万福万寿”等吉祥寓意外,还展现了国家长治久安、江山延绵万代的美好愿景。此尊通体青花装饰,设计手法奇巧别致,图案纹样匠心独运,不仅体现了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瓷器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还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寿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事事如意”寄托美好祝愿

欣赏过精美绝伦的瓷器后,在书画展区,北京艺术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幅极其珍贵的《岁朝图》,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它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

《岁朝图》寓意着新春伊始,它绘制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春节前后或者是立春这样的日子里面。这幅《岁朝图》创作于乾隆十九年,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所绘制的这样一幅图画。它除了新年祈福的含义之外,还别有一层深意在里面,画上画了6种静物面。有柿子、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佛座莲又叫长生草、观音草,就是有长寿的这样的含义;柏枝,松柏长青;下方将梅枝和兰叶进行了有效而巧妙地隔离,凸显画面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这两种花寓意春天即将到来了,是迎春的非常美好的祝愿。”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杰介绍。

融入匠人智慧与文人审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古董中不仅有极具观赏性的字画、器具,同时还有极具实用性的家具物件。在位于万寿寺的方丈院内正在进行“中国传统家具”展出,涵盖明清两代家具展品。

据了解,“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展位于万寿寺的方丈院内,这也是这次东路修缮结束之后对公众首次开放。“圈椅是明式家具当中,座椅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家具,也是最能体现明式家具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坐具之一。它的得名是因为它的靠背,它的靠背和扶手相连,然后扶手凸出来,又被称为月牙扶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体现了明式家具的简约、优美。”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杰说。

据北京艺术博物馆方面介绍,大约在15—17世纪,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到了它的历史高峰。由于其制作年代由明至清不受朝代的更替而割裂,因此称其为明式家具更为妥当。明式家具不仅包含了匠人的智慧,还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了简练、淳朴、典雅、浑圆的特点。

来到京西万寿寺,来到北京艺术博物馆,仿佛激活了我们流淌在血液中的传统文化血脉,而这些文物也正激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昔日万寿寺,今时艺术博物馆,时间随长河而下,是文物记录了岁月的痕迹。在万寿寺中探寻文化足迹,感受馆藏珍品带来的文化力量,文化保护与传承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运河文化带中的古都文化篇章也在这里丹青落笔,浓墨渲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今我们站在古寺静谧、林静鸟鸣的长河北岸,擦拭着三山五园文保示范区这块“金名片”,循大运河水系探寻古风今貌,沿殿宇层台遍找文保密码。这里蓝绿交织、空间融合、远观山水色,近看中华情;这里精微意会、文润其中,踏步间尽显历史传承。我们在京西万寿寺重走文化之旅,我们在北京海淀再看《镇“淀”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