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亦是夏季的开篇。立夏吃粥是一项传统民间习俗,这碗立夏粥又名“百家粥”。每年此时,村中长者会挨家挨户收集各种米和豆,共同熬煮成粥。待粥熬好,全村老少齐聚品尝,寓意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传统民俗“活起来” 非遗技艺展新颜
5月5日清晨,海淀区苏家坨镇梁家园村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一场主题为“立夏品粥承非遗,新风共续老传统”的乙巳年立夏习俗活动精彩启幕。
上午9点15分,户外立夏习俗表演正式开始。演员们身着节日盛装,神采奕奕。各个民俗表演方阵踏着鼓点和锣声轮番登场:惊险逗趣的舞狮表演,寄托着苏家坨镇百姓对顺遂太平、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南安河武松打店棍会在腾挪闪转间,展现出人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精彩绝伦的空竹表演,更是赢得满堂喝彩……特色十足的节目引得百姓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瞬间。非遗传承人王师傅感慨道:“这些技艺传承了几百年,在立夏这天展示给年轻人,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
今年的立夏习俗活动充分融合“农文旅”特色,特别设置了传统习俗体验区。立夏“秤人”项目前,大小朋友们排起长队争相体验;旁边的立夏蛋摊位摆满了镇域小学生亲手绘制的立夏蛋,孩子们还可挑选喜欢的颜色,在空白蛋上创作,留下自己对立夏的独特记忆。此外,现场还设有景区、企业宣传摊位,方便游客们直观感受苏家坨地区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
文旅融合探新路 一碗粥香连古今
梁家园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内的厨房中,六口直径约1米的大铁锅同时熬煮着立夏粥。锅内,粥咕嘟咕嘟冒着泡,琥珀色的粥汤泛起晶莹米油,豆香与清甜交织,承载着“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熬粥师傅们穿戴整齐,手持特制大铁勺不停搅拌,香气四溢。李师傅介绍:“立夏粥里有大枣、核桃、黑豆、莲子、荞麦米等22种粮食。今年准备了一千多斤,大伙儿提前三天就开始洗米、泡米,今早5点多就来熬粥,一锅粥得熬一个多小时。”
在文化活动中心室内600余平方米的场地里,数百名村民与游客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香浓的立夏粥,一边欣赏苏家坨太平鼓、川剧变脸、古琴演奏、快板、飞叉表演、越剧等非遗节目。游客张先生带着全家参与活动后赞叹:“今天专门带家人来喝立夏粥,孩子玩得开心,我们也找回了儿时的节气仪式感,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体会到和谐的邻里氛围。”
据考证,苏家坨地区立夏习俗活动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2009年,苏家坨地区立夏习俗被列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年初,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自2009年起,立夏习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已连续举办17年,成为苏家坨镇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之一。
苏家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振宇表示:“‘食粥度立夏’是苏家坨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接下来,苏家坨镇将秉持‘科创领航、生态固本、文化赋能’的总体思路,推动生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持续擦亮‘苏家坨立夏习俗’非遗品牌,打造‘一路向北追光逐梦’品牌赛事等活动,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并服务百姓生活,全方位展示苏家坨的独特魅力与崭新形象,让传统文化绽放光彩。”
立夏熬粥香 邻里情绵长
立夏时节,同样位于海淀北部的西北旺镇大牛坊地区传承了30余年的食立夏粥习俗,也在5月5日清晨如期而至,袅袅粥香中,满是浓浓的邻里情。
早在立夏前两天,西北旺镇大牛坊村股份社便着手筹备。百余位热心村民自发参与,清洗数十斤新鲜时蔬、擦拭直径近1.5米的特制大锅——这口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物件,每年立夏都会成为熬粥的“主角”,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村民们还将黑豆、高粱、红枣等十余种食材浸泡入味,并搭建起占地200余平方米的红色大棚,为活动提供场地。
5月5日凌晨4点,天色未明,大牛坊关帝庙外已热闹起来。村民们组成“熬粥天团”,分工协作:有人往灶膛添柴,通红的火苗舔舐锅底;有人将泡发的五谷杂粮倒入锅中,不时用长柄木勺搅动;还有人将黄瓜、豆芽等凉拌小菜分装成盘。经过1个半小时的精心熬制,清晨5点半,第一锅香气四溢的立夏粥新鲜出锅。
“来尝尝新出锅的粥!”热情的吆喝声不断响起。早起遛弯的老人、附近社区的居民、路过的市民纷纷循着香味而来,周边七个社区的居民也带着自家碗碟赶来。现场设置的露天餐桌旁,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软糯香甜的粥,唠着家常,氛围其乐融融。
“大牛坊的立夏粥,是用百家米熬成的百家粥。”大牛坊村股份社办公室主任王丹介绍,“以前是东家一捧米、西家一碗枣,凑齐食材熬制。如今,这份传统不仅保留下来,还辐射带动周边社区,成为凝聚地区文化的纽带。”
除了共享立夏粥外,现场还开展了充满传统韵味的民俗活动。心灵手巧的阿姨们飞针走线,将五谷杂粮装入红布,缝制出200余个象征辟邪保平安的五谷杂粮包,分发给孩子们佩戴,传递长辈的美好祝福。
三十余载时光流转,大牛坊立夏熬粥的习俗历久弥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立夏粥,熬煮着岁月沉淀的民俗记忆,凝聚着邻里相亲的温暖情谊,也让古老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