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香山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却迎来另一场生机勃勃的盛宴:褐黄前锹甲在树干上窸窣爬行,东方铃蟾在溪边低鸣,大腹园蛛在月光下织网……自2015年起,海淀区香山公园与博旅文化联合推出的“香山奇妙夜”活动,已陪伴上千个家庭度过充满自然野趣的暑期夜晚。今年夏天,这场持续3小时的夜间生态探索之旅再度启程,用科学视角为城市家庭打开一扇通往暗夜王国的神秘之门。

“预热课堂”互动问答

7月26日晚6点半,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在香山公园集合。孩子们人手一支强光手电,在博旅文化自然导师的带领下先进入“预热课堂”。“蟾蜍的毒腺集中在耳后,观察时不要触摸。”“蝉的若虫要在地下生活3—7年才能破土羽化。”“如果今天比较幸运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到萤火虫。”……香山奇妙夜活动、博旅文化自然导师刘昊林用互动问答引出夜探注意事项,屏幕上展示着香山特有的20余种夜行生物图谱。

“这种会‘放屁’的土蝽遇到危险时会释放异味!”听到导师的讲解,8岁的乐乐兴奋地拽了拽爸爸的衣角。作为活动的“老学员”,乐乐多次参加夜探活动。而首次参与的家庭则被“横向对比北京四种蝉”的科普板吸引,家长王女士坦言:“原来一直以为蝉只有一种,没想到香山就有鸣鸣蝉、蒙古寒蝉多个品种,它们的叫声各不相同,以后在小区听到声音后我们就能分辨了。”

手电光下探寻自然生物

随着夜色渐深,队伍沿着西山古道缓步前行。导师突然示意大家关闭手电屏息静立,黑暗中传来声声蛙鸣。“这是北狭口蛙的叫声,它们是北京地区唯一分布的狭口蛙种类,受到惊扰时会将身体充气膨胀抵御威胁者。”导师轻声解说道。

在手电光下,金绿宽盾蝽闪耀着绚丽的色彩。岩石缝里,无蹼壁虎正在等待蚊虫大餐的到来。最令人称奇的是当队伍路过一处路面时,这里竟聚集着十余只中华蟾蜍。“中华蟾蜍比较笨拙,行动缓慢,不善于游泳和跳跃,常匍匐爬行,由于它后肢短,因而只能做短距离的跳跃。”导师的解说更新了许多家长的认知。

此外,活动中贯穿的环保理念尤为突出。当有孩子想拨开草丛寻找蟋蟀时,导师立即示范了“最小干扰原则”——用手电斜照观察而不触碰栖息地。

自发组建“夜观小队”

作为北京近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香山记录有夜间活跃物种逾200种。博旅文化创始人透露,“活动设计刻意避开深山区,在交通便利的浅山也能开展高质量自然教育。十年间,课程体系不断升级,如今新增了多种科学模块以及体验项目。”

这种坚持收获了意外回报。有家长反馈,参加活动后孩子自发在小区组建了“夜观小队”,还有教师将课程模式引入校本课。刘昊林记得最清晰的是一个连续三年参加活动的男孩,“第一年他害怕所有虫子,去年却主动申请当‘昆虫小讲师’,这种成长正是自然教育的意义。”

夜色渐浓,活动在树蟋和其他鸣虫的“热情合奏”中接近尾声。月光下的香山依然热闹——络新妇蜘蛛在修补蛛网,北狭口蛙回到了地下的藏身处。正如一位家长所言:“这不仅是一场探险,更是在城市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敬畏生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