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玫瑰茶又暖又香,喝着真舒坦!”雨后的海淀区永定路街道新兴年代社区门口,快递员陈师傅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热茶笑着说。保温桶里飘出的玫瑰香气,与志愿者们递来的毛巾,构成了这个清晨最温暖的画面。

在近日突如其来的暴雨中,社区工作者用心搭建“避风港”,新就业群体用行动守护“安全线”,海淀区各街道与新就业群体之间温情互动,让“友好之城”的建设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一件雨衣的温度

“师傅们快来拿件雨衣。”万寿路街道五棵松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挥着手招呼着路过的外卖骑手。刚送完餐的李师傅抖了抖身上的水珠,套上雨衣试了试说:“这料子厚实,比我自己带的好多了。”工作人员一边帮他整理雨衣拉链,一边叮嘱:“雨大就慢点骑,安全第一。”

这样的场景,这几日在海淀区的大街小巷不断上演。八里庄街道慧美党群服务中心化身“暖心港湾”,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避雨场所、一次性雨衣和饮用水;西三旗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化身“安全宣传员”,在“旗领驿家人”微信群中发布天气预警与安全提示,告知社区服务站24小时均有人值守;马连洼街道正黄旗北大社区24小时开放办公场所作为临时“避雨港湾”,提供雨衣、热水及应急药品。

这些举措正是海淀区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上庄镇的工作人员在暴雨来临前就带着物资来到快递站点门口,纸箱里码着整齐的雨伞和加量装的方便面;枫丹丽舍社区副书记赵蕙在巡查途中,帮手机进水的外卖小哥撑起雨伞,以便他打开备用手机正常工作……虽是点滴小事,但拉近了社区与小哥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奔波中感受到暖意。

一个随手拍的担当

7月29日早晨,八里庄街道的一位快递小哥在玲珑路辅路配送途中,发现树木倒伏严重阻碍交通,他立刻停车拍照,将情况反馈到“八里庄街道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群”。街道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冒雨作业高效处置倒伏树木,第一时间消除了安全隐患。

当城市向新就业群体张开温暖的臂膀,这份温情也激发出新就业群体对城市的责任与热爱。在海淀区,新就业群体正从“城市过客”转变为“社区主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双向奔赴”的内涵。

在西三旗街道,一位快递小哥发现小区主干道地砖松动,立即通过手机“随手拍”将照片和位置信息发到“旗小帮”微信群。物业迅速响应,维修人员火速抵达现场进行紧急加固。德邦快递小哥周国远在京北医院北门发现井盖边缘损坏,也立即拍照发到群里。街道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处理。“这儿也是我们的家。”周国远在群里说的一句话,引来众多小哥点赞。

上庄镇中通快递站点的高师傅在派送途中,发现低洼路段积水已没过脚踝。他拍下积水情况,通过“随手拍、随手报”渠道将险情同步报送给两新党建指导员。防汛部门快速安排人员处理,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送快递时顺带看看有没有安全隐患,举手之劳。”高师傅笑着说。

除了隐患排查,这些穿梭在城市街巷中的“流动哨兵”们,还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这座城市——护送迷路老人回家,帮助家里进水的居民抢运物资,主动加入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这些自发的行动,正是新就业群体对城市温情的回馈。

一杯热茶的延续

暴雨过后,海淀区各街道与新就业群体之间的温情互动仍在延续。八里庄街道将“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群”升级为常态化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小哥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他们反映的电动车充电难、休息点不足等问题,我们都列入了今年的为民办实事清单。”八里庄街道负责人介绍。

新就业群体正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社区治理。在四道口社区,骑手们积极参与“甘美新观察”项目,主动发现社区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共同构建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马连洼街道,党员骑手侯建虎一边通过随手拍向社区反映问题,一边主动投身社区环境治理,用实际行动美化社区。“社区对我们特别好,我也想着帮社区做点事儿。”侯建虎说。

“新就业群体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我们理应给予更多关爱和尊重。”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情互动,正是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