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群体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首都“友好之城”建设,近日,海淀区上地街道组织新就业群体子女到北京航天驭星研学基地开展“筑梦航天 遇见未来”航天主题科普研学活动。地区20名新就业群体子女参加。

“我们调研发现,超70%的新就业群体家庭希望子女能有机会多了解前沿科技。”上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此次上地街道聚焦新就业群体子女的需求,链接地区企业研学资源,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

本次活动以“航天启程 - 航天探索 - 沉浸体验 -工程师分享 ”为脉络,形成了一套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科普闭环。

面对 “为了全人类” 壁画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被火箭、星球、宇航员的图案牢牢吸引。研学基地老师结合图像引导孩子找出火箭、星球等图案激发兴趣,讲述“人类为何要探索太空”,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伟大的航天精神愿景。

孩子们在“75 周年发展史墙”前驻足观看,惊叹于从第一颗卫星到“天问”、“探火”、“嫦娥”揽月的壮阔征程。研学基地老师以 “东方红一号”“天问嫦娥 ”“空间站”为关键节点,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串联起中国航天的跨越发展。

当1:10比例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模型完整呈现时,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宇航员叔叔真的能在里面飘着睡觉吗?”8岁的王朵朵踮着脚,好奇地触摸舱体。研学基地老师用生动的比喻解答:“这个‘太空大房子’就像我们放的风筝,地面站就是牵着风筝线的人,让它飞得又稳又准。”

沉浸式影院内,宇宙的壮美画卷在360度环绕屏幕上徐徐展开。从卫星诞生的阵痛到人类勇闯深空的传奇,最终定格在璀璨的星河。“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影片结尾的哲思叩问,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涟漪。走出影院,10岁的孙思源轻声对妈妈说:“星星离我们好远,可又觉得好近……我以后也想认识它们。”

天台上,驭星自主研发的1.8米便携式地面站宛如一尊指向苍穹的银白色“大锅盖”。“别看它个子不大,本事可不小!森林着火了、海上船只有危险了,它都能‘看’到并通知卫星帮忙!”工程师的讲解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

在最后的手工环节中,孩子们用木板等简易材料制作心中的“人造卫星”。

自媒体人王女士的女儿拿着自己做出的“星空直播卫星”,兴奋地说:“妈妈,以后我帮你从太空拍地球给粉丝看!”小小的模型承载着孩子们对科技天马行空的想象。

“平时忙着跑单,真没时间带孩子看这些‘高大上’的地方。”一位快递小哥父亲感慨, “看他今天眼睛发亮的样子,值了!孩子说长大了要造更厉害的卫星,不管成不成,这眼界开了就是好事。”

从事本地生活自媒体创作的林女士则敏锐地捕捉到活动背后的深意:“科技资源在主动向新就业群体倾斜。今天我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触摸‘天和’舱的瞬间,评论区都在感慨教育公平的温暖力量——航天梦不该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此次筑梦航天研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元的环节设置,激发孩子们对航天领域的兴趣、拓展科技探索的视野,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良好氛围。下一步,上地街道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继续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党群阵地@你系列活动,为辖区新兴领域员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科技活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