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大考,党员先上!”当气象预警升级为红色,规自分局办公楼彻夜通明的灯光下,126枚党徽在防汛作战图上熠熠生辉。从指挥中心的“防汛一张图2.0”精准调度,到险村险户的“应转尽转、叫醒叫应”;从24小时不间断的值守岗位,到泥泞险境的排查身影,一支支党员先锋队正用钢铁意志,在暴雨中浇筑出一道守护生命的“红色长城”。
指挥中枢:领导班子的“七日坚守”
“所有风险点必须实时更新!集中全局力量参与防汛工作。”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劲飞在指挥室连续7天坐镇调度,桌子上放着“防汛一张图2.0”,不停更新着最新雨情、灾情数据。主管领导刘振飞带着沙哑的嗓音部署任务:“立即启动分局“1+11+53”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转移组监督险村险户避险转移,重点排查组做好雨后巡查排查…”;四级调研员带领巡察组蹚过及膝的积水,深入一线,用沾满泥浆的手机实时回传排查情况。
在重灾区琉璃庙镇,由纪检组长赵乃辉、二级调研员唐少明、第四规自所所长郭大鹏及市灾防所队长胡福根组成先锋突击队,为了做到帮忙不添乱,他们自备食品、水、电筒、雨具等应急物资,奔赴降雨集中的琉璃庙镇,组建临时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撑。由于镇政府内人员较多,他们整夜站在屋檐下,随时待命。
当降雨不断升级,规自分局24小时不间断盯守电脑屏幕,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602套监测设备数据实时跳动,调取土壤含水率、土壤饱和度、雨量计等关键信息50余次。同时,制定并发布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风险研判专报4期,发布地质灾害预警8期(蓝色1期、黄色2期、红色3期、橙色2期)。以分指名义发文9个,包括督促避险转移、应急调查建议、统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等。
前线战场:科室联动的“钢铁齿轮”
党组成员带领的党员突击队已形成移动战斗堡垒。修复科的灯光147小时未灭——键盘敲击声、电话应答声、打印机吞吐声交织成战斗交响曲。这边刚统计完最新转移人数,此次防汛督促镇乡应转尽转772户、1455人;那边预警信息已通过短信、微信等途径同步推送至各镇村监测员;汇报材料还在撰写,“叫醒叫应”的新增名单已递到眼前,此次防汛“叫醒叫应”共计250余次。办公桌上,空泡面桶已排成一列,记录着这个不眠之夜。
四级调研员带领执法队各规自所党员,手持“防汛一张图”、隐患点台账和受威胁转移人员台账等奔赴一线,虽雨靴灌满泥水,却仍坚持抵达每一处隐患点。此次防汛重点排查巡查共17组、51人、182处,还统筹镇乡、公路、文旅组织151名群测群防员、220名巡路员、363名景区管理员累计巡查排查1015处。四所郭大鹏在巡查日志上写道:“怀北镇冷水峪泥石流隐患点,2015年分局做的护坡工程稳固如新,无安全隐患”。字迹虽因手部酸痛有些歪斜,却透着内心的踏实。
“京加路K130处发生崩塌,需规自分局提供调查研判资料”。来自区公路分局的消息让原本紧张的工作又添了一份砝码。“注意安全,立即出发,及时提供报告。”主管领导安排市灾防所技术专家和分局同志奔赴现场。截至目前,根据灾情报告,分局已开展3次应急排查。
后勤保障:温暖人心的“红色供给线”
“给大伙多炒几个热菜,一定要保温!”办公室彭主任在厨房和食堂间来回穿梭。除了热餐,办公室还紧急采购了桶装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保障了25场紧急调度零失误。机关党委的电子台账实时更新着126名党员的“战斗轨迹”,记录着每个党员的坚守时长。同时也统计分局同志被困情况,体现了责任与担当。纪检办公室同志主动参加,一边核对数据一边参与信息传达,确保每个指令都精准落地。
从精准预警到一碗热汤,从雨夜中的一声声“叫应”到雨后的隐患排查,规自分局用“126名党员×24小时坚守”的方程式,诠释着“人民至上”的初心。这场风雨中的“党性大考”,每个党员都是挺立的旗帜,每滴汗水都在浇筑着永不决堤的“红色堤坝”,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