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狂风肆虐,吹落了文化中心外面的最后几片残叶,管理员语气低沉的说:“梁大爷走了”!

她眼中的大爷,叫梁泊,78岁,夏各庄村人,2009年,从区果办退休。我与梁老相识于2018年9月,那时,镇图书馆由南太务村的一处平房,搬到由山由谷售楼处。开馆不过一个月的时间,我正埋头整理图书,一位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头戴帽子的老人,站在最前排的那组书架前。

他轻声问:“这个图书馆是你负责吗?”

我回应:“对,您有什么事吗?”

他拿起一本书,缓慢转向我:“农村有这样的图书馆,孩子们多幸福啊,过去是件梦寐以求的事,这还需要啥书啊,我去买。”

我愣住了,与梁老攀谈起来。

梁老退休后,看到姜淑梅写的“乱时候,穷时候”的散文。作者60岁学字,70岁写书。他决心以榜样为力量,学打字,写文章。没有人,能阻止一个勇敢前进的人。梁泊在《老年日报》、《北京电视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相继出版了《远去的时光》、《时光絮语》散文集,并加入了平谷区作家协会,北京市作家协会。

老爷子曾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他喜欢读书,每年买书、订报要花几千元,晚年,他很想为这个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得知馆里有“爱心”书架,他便骑着三轮车,把存放的100本书送过来。每次去平谷看病、拿药,顺路到新华书店买上几本新书,捐给图书馆。

2019年2月26日,镇图书馆收到了梁老送的爱心捐款,委托我们购买读者所需要的书,它饱含了老人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和对读者寄予的深切希望。他通过个人邮箱给我留言:“你必须替我完成心愿”。我知道,他想看到农村的孩子们,通过书籍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对思想、学业、工作、生活有所帮助。

于是,我在840名读者里征求意见,读者想看的书,而馆藏没有,可以在京东、新华书店等线上、线下购买,带齐发票、清单报销,购买者有优先阅读权,看后交回馆里,留下一位读者借阅。读者们购买了全套《大江大河》、学生必读书等600余册,极大的丰富了基层图书馆的馆藏。

2020年的清明,我们在南太务村参与护林防火工作,接到梁老的电话:“姑爷和我在图书馆还书呢,你忙就别过来了。”

我开车直奔文化站,梁老看着我,笑了:“前几天,以为自己不行了,立了遗嘱,里面写了你的名字、你的电话,让他们把家里所有的书都捐给这儿,书里有一封信,我走后,你在看。”

信封里是老人的一份爱心,我刹时好像被沙迷了双眼,湿润很久。我,我的团队,被这种博爱、奉献的精神感动。哪怕工作中遇到骤然疾风,我们也会有胆量的莞尔一笑,把图书馆打造成365天全年无休的优秀的基层服务窗口。

我们因他而实施了“看书你点单,而后我买单”的新书计划,这在其他图书馆是不常见的。现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都要购买《飞向太空港》、《艾青诗远》等校园必读书目,每半年3-6本不等,孩子看完,基本放在家里闲置不用。我们购买不同年级学生所需的必读书,暑期派上了用场,很多孩子来图书馆借阅,每年可为家庭节省300元左右的购书费。在中央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电台的访谈节目中,我把梁老的故事通过电波,让更多的人了解他、记住他。

各级领导调研,馆里的那组爱心书架,我总会特别的介绍,这是一组有爱、有温度、有心跳的书。2019年11月,在梁老和众多读者的关爱下,夏各庄镇图书馆被北京首都图书馆评为“十佳优读空间”,在第十一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系列评选中,被评为“书香社区”。

书籍也有芬芳,虽没有香草之冠的浓郁,但对阅读者的心灵而言,是一种寻找心灵深处的灵魂之香。梁老已去,作为阅读的推广者,他的书、他的精神给下一辈人传达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每一个阅读者成为有温度的书籍的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