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老舍夫人胡絜青的这首诗,说的就是老北京民间工艺“毛猴”。毛猴的头壳和四肢由蝉蜕制成,身子则用辛夷花骨朵,按照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和动作。历经百年,毛猴从孩子们手中的玩具,逐渐演变为一门非遗技艺。
崔保仓,山东庄镇西沥津村人士,平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山东庄镇西沥津村,有一位名叫崔保仓的手工艺人,他以堪称魔法般的精湛技艺,让中药材辛夷与蝉蜕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灵性的毛猴作品。这些毛猴,不单单是他对生活的独特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崔保仓的爷爷曾是毛猴制作的匠人,年幼的崔保仓时常坐在爷爷膝前,看着那些蝉蜕和花骨朵在爷爷灵巧的指尖下,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毛猴,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见他对毛猴情有独钟,爷爷便悉心传授他这门手艺,从挑选材料到每一个制作环节,崔保仓逐渐掌握了毛猴技艺的精髓。
自从干了这一行,他就越做越喜欢。崔保仓认为,非遗技艺应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他赋予每一件毛猴作品独特的生活场景,让许多人看到毛猴时,都会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成为了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缩影。
毛猴尺寸大多为三四厘米,制作门槛不高,手巧的人很快就能学会。不过,想让拟人化的毛猴活起来却是非常不易。毛猴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都是艺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理解。崔保仓说:“要想真正做好毛猴,就一定要用猴去传神,猴是作品的中心。”
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崔保仓的毛猴作品《毛猴四平塔》在“平谷好物”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毛猴花果山》获得三等奖。他的其他作品也屡获殊荣。
“现在关心毛猴的人太少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走近毛猴,了解毛猴、让北京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为此,崔保仓带着毛猴走进北京市文博会、平谷区文化庙会、校园课堂......
有着百年历史的“毛猴”,通过幽默活泼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地记录了人生百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作为平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崔保仓不仅是毛猴制作技艺的守护者,更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他说:“毛猴不仅是手工艺品,还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智慧,映照着人间生活的百态。我希望更多人能认识并喜爱这门非遗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