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长林,1954年出生,现居山东庄镇棠韵社区。他并非天生的艺术家,却在平谷金海石雕刻中,用刻刀雕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年轻时的贾长林只是一名砖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盖房子、铺瓦片,日复一日与砖瓦为伴。但他心中对艺术的热爱,就像一团燃烧的火苗,从未熄灭。那时的他,经常盯着房屋的砖瓦,想着如何能赋予这些材料更多的美感和意义。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不仅仅是建造房屋,而是创造艺术。
自学雕刻技艺,开启艺术人生
没有师傅,也没有专门的学校,贾长林靠着一把刻刀和一块石头,踏上了雕刻的自学之路。最开始的时候,真的很艰难。没有人教他技巧,他只能反复尝试,靠失败积累经验。每一次刀落在石头上,贾长林都仿佛在和石头对话,摸索出它的脾性。有时候,一块石头雕了一半,发现结构不对,整个作品就要重新来过。这样的挫折不少,可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因为他觉得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生命,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命“唤醒”。
从砖瓦工到雕刻家的华丽转身,说起来轻描淡写,但贾长林在其中付出了多少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那个年代,雕刻更多依赖口口相传的技艺,根本没有系统的学习资料。贾长林只能自己摸索,把每一件作品都当作练习的机会。他的手在石头上留下了无数的痕迹,而石头也在他手中逐渐展现出生命的光彩。
赋予作品灵魂,讲述石雕故事
经过不断的练习,贾长林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雕刻风格,他的作品不再仅仅是雕刻的技艺展示,而是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在旁人看来,石头不过是冰冷的材料,但在贾长林的手中,它们变得栩栩如生。他擅长雕刻福禄双全、花鸟鱼虫等题材,每一件作品的线条都极其流畅,细节处理得精致而自然。你可以看到那静止的鸟儿,仿佛下一秒就要飞翔;你也能看到那盛开的花朵,仿佛还沾着露珠。贾长林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更像是它们背后藏着一个个小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他常说:“每一块石头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只是把它们讲出来。”这种对作品的感悟,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无论是散步时看到的一朵小花,还是田间偶遇的一只飞鸟,都会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把这些生活中的美好融入到雕刻中,让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赞美。
坚守匠心精神,迈向工艺新篇
早年间,贾长林做的是古建筑雕刻,那时候农村的很多土木建筑都需要他的技术。砖瓦工的经验,给了他雕刻技艺最初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建筑的需求逐渐减少,贾长林不得不考虑转行。他选择了工艺品雕刻,开始在更小的石头上进行精雕细琢。
转型并不容易。工艺品雕刻需要更加精细的技艺,同时市场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刚开始的时候,贾长林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在面对新的材料和复杂的设计时,他遇到了不少挑战。但他从来不逃避困难,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开始研究不同的材料特性,尝试把原本看似平凡的纹理和色彩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它们焕发出独特的美感。
如今,贾长林已经从事雕刻近25年。随着机械雕刻技术的普及,传统手工雕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机器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他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误差小、效率高。面对这样的变化,贾长林心中不免有些忧虑。他担心这门技艺的未来,担心年轻人会失去对手工雕刻的耐心与热情。
“时代在变,但匠心不能丢。”贾长林始终坚信,手工雕刻承载着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机器生产的工艺品。他希望,年轻人能够理解手工雕刻的真正魅力,把这门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而他,也将继续用刻刀在石头上雕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在他的工作室里,刻刀与石头的碰撞声依旧回荡。每一声“叮当”都充满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对他来说,每一块石头不仅是创作的材料,更是记录着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他的作品,凝聚着匠心,也蕴含着他人生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