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饺子初二面,初三饸子往家转”,在刚刚度过的新春佳节您吃饸子了吗?
关于“饸子”民间有着很多习俗和寓意,由此可见,咱平谷人对烙饸子的感情可不一般,今儿咱们一起探店尝尝这口地道美食。
峪口镇美食街上,以“烙饸子”为名号的美食店“洳口烙饸子”。她家烙饸子技艺已经列入平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薄薄面皮包裹着丰富馅料,外焦里嫩,咬一口满嘴留香,满满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峪口烟火里,一张面皮包住四代光阴
洳口烙饸子店主洳口烙“70后”。为了保证饸子的口感,烙出老辈人说的味道,她亲自设计、定制和改良饼铛,从和面、醒面到调馅、包馅、烙制亲力亲为。洳口烙饸子精选的面粉要经过三次揉合,面皮以"子光"为要诀——手光、盆光、面光,揉出的面团在醒发后延展性绝佳。
馅料里的山河滋味
20多种馅料有荤有素,有韭菜鸡蛋的清香,也有猪肉大葱的醇厚,还有时令野菜的鲜、香、嫩。每个饸子都是包之前现打馅,一小盆儿的馅料,只包了一个饸子!
包好后的饸子在特制的铸铁大饼铛上烙制,当面团与饼铛相遇,发出"滋滋"的声响,师傅手腕轻轻抖动,让面饼均匀受热,渐渐呈现出金黄的色泽。这种技艺经四代传承,在机械化时代依然保持着双手的温度,每一个翻面的角度都刻录着百年经验的肌理。
“我每年逛庙会、游玩都要到峪口来吃烙盒子,每次必点韭菜肉馅,鸽子馅,很有特色,紫根细叶韭菜一口下去就想起家里老人做的那个味道。”一位来自顺义的游客介绍说。
“烙饸子”,“饸”与“和”谐音,寓意和和美美、和气生财。原名“菜合子”,也叫“馅饼”,相传从烙肉饼演变而来。圆圆的“饸子”实际上是饺子的变体。大年三十儿晚上,许多人家在包饺子的时候,有意识地把两张饺子皮叠在一起包成“饸子”,有时还要捏一圈花边,寓意“合(阖)家欢乐”“和和美美”。
比如,正月逢八吃烙饸子,叫“饸子夹八,越过越发”;正月逢九吃烙饸子,谓之“饸子夹九,越过越有”;正月十一吃烙饸子,古人认为,“十”是寓意“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十之上再加一个“一”,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和和美美、事业盛达,两张面皮包馅的“饸子”也许就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来峪口,逛累了,玩饿了,一定不能错过,峪口镇非遗烙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