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我去上学啦!”清晨,孩子背着书包,轻快地跳上准时到站的“平微2路”公交车。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大华山镇的北部村庄已是常态。然而,就在不久前,这里的画面还截然不同。曾经的“等车难、行车堵、换乘烦”,是村民们心照不宣的出行痛点。正是直面这些萦绕在乡间小道上的叹息,大华山镇以“未诉先办”的担当,悄然启动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变革,将一条条“烦心路”,一步步铺就成了畅通乡村治理的“民生线”。

大华山镇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群众“未诉”之前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镇域内北部村庄分布分散、原有“村村通”公交线路班次稀少(平21路\平47路日发车6班、平34路日发车4班)、大型车辆在狭窄乡间道路错车困难等长期困扰村民出行的痛点,镇党委政府积极对接、靠前服务,在区交通局、区交通支队、区教委、运营企业鑫通顺公司等多方推动下,系统优化公交“微循环”线路,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把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

在大量走访调研中,镇党委政府发现:北部村庄群众前往集镇购物、学生上下学、村民外出务工都存在“等车难、行车堵、换乘烦”的问题。特别是每年6-10月大桃上市期间,收桃车辆与大型公交车在狭窄乡道上相遇,经常造成交通拥堵。面对这一民生痛点,大华山镇积极沟通区交通局、区交通支队等相关单位谋求解决办法,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开通了平微1路、平微2路两条微循环线路。平微1路将发车间隔缩短至50分钟,日发车班次增加至原来的2倍,平微2路将发车间隔缩短至20分钟,日发车班次增加至原来的6倍,且全部采用小型公交车辆,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

暖心护航,从“普遍服务”到“精准保障”

在解决基本出行问题的基础上,大华山镇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当发现平微2路运行模式与学生上下学时间不匹配时,西长峪村第一书记韩继革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派出单位与相关单位积极对接、协调沟通,推动形成了“上午6:30-10:10顺时针(由华山镇政府发往大峪子方向)、下午13:50-17:40逆时针(由华山镇政府发往砖瓦窑方向)”的双向循环方案。同时实施“发车时间提前5-8分钟、在校门口停靠时间延长5-8分钟”的暖心举措,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准时到校、平安顺利回家。这一精准服务彻底改变了以往家长接送负担重、隐患多的局面,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多元融合,从“单一通行”到“综合赋能”

公交微循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新线路经过华山大集,方便了群众赶集购物和农产品销售,大华山镇烟火气更“浓”;串联起多个桃花观赏点,为“桃花节”提供了交通支撑,提升区域文旅吸引力和体验感;打通了北部8个村庄的联络网络,群众走亲访友、日常往来更加便捷,增强了区域发展凝聚力。

春日赏花效果图

大华山镇通过“未诉先办”优化公交微循环的实践,展现了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精准的数据支撑,“提前发车、延时等候”的细致服务举措,“双向循环”的科学运行方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