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鲁谷街道新华社社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工作目标,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重点工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谋划,落实上狠抓到位,真正使居民受益得实惠。
不出社区吃上可口菜 家门口享受幸福“食”光
“便宜、卫生,合胃口!”是近期社区内便民食堂里听到最多的居民反馈。据了解,新华社社区是集工作区和居民区为一体的综合型社区,小区内只有一家只面向企业职工及家属开放的食堂,需凭工作证刷卡就餐,很多非职工家庭无法享受家门口的便利。
据了解,由于食堂运营年限已久,不少设施较为老化急需更新。如果能够促成食堂对外开放,不仅能极大程度解决辖区及周边高龄、独居老人及特殊群体的日常三餐需求,也能给予食堂运营方适当盈利。对此,社区依托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平台机制,多次与食堂运营方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商讨食堂面向居民开放的可执行性并提出方案建议。经协商,食堂由原来的“关起门模式”转变为面向居民“敞开”,还将陆续增加砂锅、烧烤、麻辣烫等餐品以迎合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口味的菜品,提升食堂覆盖面积吸纳更多居民流量为食堂创收。
如今,每到中午,伴随着阵阵饭菜香,附近不少居民接踵而至,在打餐窗口有序排队,食堂内干净、明亮,而又不失烟火气儿。居民们吃着美味便捷的饭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附近居民享受着惠民、便捷的“口福”享受幸福“食”光。
居民“呼声”变“掌声”“家门口”有了“健身房”
“感谢社区帮忙协调,感谢新华社第二办公区的大力支持提供场地,让我们在闲暇之余有了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近日,居民李叔叔特别开心,刚刚面向居民开放的新华社多功能厅为居民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健身方式,成为了辖区居民热门运动打卡地。
据了解,由于社区建设年限久远,现有的健身场地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健身需求,进入冬季后情况更甚,为解决居民健身需求,方便居民锻炼,社区工作人员积极行动,通过勤走访、多沟通,寻找增加居民体育锻炼场地、器械最优解。最终,新华社第二办公区内的多功能厅进入了社区工作人员视线。
此前,该多功能厅只有在召开会议和大型活动才开启大门,并不对外开放,又由于使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对此,社区工作人员前期积极整合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并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与新华社多家单位共建机制,努力达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新华社多功能厅得以顺利进行改造,大厅内增加居民室内健身运动场地,增设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台球桌等健身器材,不仅增大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更为构建家门口的“15分钟健身圈”打下坚实基础,也为社区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新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今后工作中,鲁谷街道将继续聚焦关注民生工作,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忧居民之所忧,持续改善民生,为居民排忧解难,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来源:鲁谷宣传联络站 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