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铁水奔流的高炉换了种方式延续热度,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接踵而至;钢铁构筑物摇身一变成为酷炫的文旅空间,成为城市微度假新去处……石景山首钢园,昔日炉火演变为如今的人间烟火,“工业锈带”正向“城市秀场”华丽转变。
近年来,石景山首钢园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出传承工业文明的独特新路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情结”,园区留住了百年首钢的北京记忆,成为实现工业遗存保护与改造利用双赢的典范。
新旧织补展现“素颜”美
“这儿以前真的是炼铁厂原料基地?”园区西北侧,最先改造建成的西十冬奥广场总能让前来参观的观众眼前一亮。“没错,这里是曾经存放炼铁原料的西十筒仓,后来改造成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首建投公司规划设计部副部长段若非娓娓讲述着筒仓的变迁。
工业遗存和现代元素,在这里完美融合。钢筋混凝土圆筒被镂空雕刻出圆孔等图案,便于建筑物取光;周围转运站、料仓等建筑物外墙保留了原始风貌;架设在空中的皮带通廊在空中勾勒出硬朗的线条……光纤照明、光伏发电、雨水收集等绿色科技工艺,全都用在了这片区域。后冬奥时代,这里转型成为兼顾办公会议、商业街区、艺术展示空间的活力社区。
时间拨回至2010年,炉火刚熄灭的首钢老厂区启动区域转型,段若非当时的工作是梳理工业遗产。拆除还是保留,是当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有人甚至说“拆掉盖房子就完了”。
不过在规划设计团队看来,代表钢铁业发展功勋的工业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把这些工业记忆传承下去,是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对城市的一份责任。西十筒仓成为园区第一个改造项目,最终凭借独特的工业遗存风貌吸引了冬奥组委入驻。
新旧织补,是首钢园对工业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原则。规划设计团队对工业遗存采取分区分策的保护利用策略,划定核心保护区、文化传承区和风貌协调区。园区在积极保护、利用原有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城市织补”的方式,融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功能、新空间、新环境,既能延续“素颜”工业之美,也让工业遗存有了崭新的使用功能。
工业空间成重大活动“秀场”
西十筒仓伴着钢铁记忆,由工业建筑向冬奥组委会办公区成功转型。更多工业遗存和奥运结缘: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职工宿舍区陆续改造成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四块冰场,用于国家队训练备战;首钢电力厂“重生”为香格里拉酒店,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接待饭店之一。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蓝天白云下的“大烟囱”——老厂区已停用的巨大冷却塔前,运动员起跳腾飞,首钢滑雪大跳台见证了各国运动员拼搏逐梦的场景。这是世界第一座永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活动、产品发布、时尚展示等都选择在首钢园举行,截至目前,首钢园已举办各类会展活动700余场。2023年本市约三分之一的专业展会活动在首钢园举办。
“功勋高炉”三高炉成为首钢最具特色的展览展示中心,中国科幻大会、京西地区发展论坛、北京时装周、系列品牌首发仪式等都在这里举行。
从三高炉一侧的钢铁舷梯登上9.7米平台,大型设备令人叹为观止。高炉本体、热风炉、重力除尘器等核心构筑物保留,利用场地高差进行整体设计开发,曾经的大型钢铁工业设备成为最独特的风景线。重新焕发活力的三高炉,开创了大型工业构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的先河。
自2021年起,服贸会开始使用首钢园区作为专题场馆,工业遗存风貌和现代会展深度融合。今年,首钢园服贸会场馆4.0版本“上新”——建于1969年的四高炉将以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综合体的身份首次亮相,成为服务城市会展功能的工业遗存可持续利用新亮点。
探索城市更新路径
漫步首钢园,园区内绿树掩映、空气清新,工业遗存改造的特色建筑和景观小品,充分尊重原有环境的肌理和历史的印记,刚柔并济的风格令人流连忘返。
当硬核的高炉工业建筑和赛博朋克风的元宇宙相遇,会碰撞出什么火花?来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就可一探究竟。和一街之隔的三高炉一样,自首钢搬迁调整后一高炉停工熄火,经过多年焕新改造,一座科幻乐园惊艳亮相。游客可前往“北京星港”飞船基地、“齐天号”太空星舰踏上星际之旅,玩一场“西游降魔”VR游戏,还能喝上一杯炉芯咖啡。
很多亲子游客到园区后直奔六工汇购物广场,这座由第二泵站、风机房等工业遗存改造而成的购物空间成为京西又一座商业新地标,主打“体验+展厅+餐厅”沉浸式消费体验。
到首钢大食堂、一九匠烤肉小酒馆等餐厅用餐的食客,总能被融合现代和钢铁制造工业风的用餐环境吸引;北七筒区域的RE睿·国际创忆馆基于原首钢炼铁厂储料仓四号筒改造而成,以“文化遗产+数字创意”为内核的多场沉浸交互体验展览备受好评……园区持续推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和商业融合发展,激活文旅消费活力。
如今的石景山首钢园,已形成“山-水-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跻身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园区将继续深化工业遗产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加快“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转变,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石景山区创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