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 定格荣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系列专访之老兵李金明。

“我的家乡在河北蠡县,距离保定70华里,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区域。日军占领保定,四周各县的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我的父亲于1938年3月参加革命,他曾当过游击队班长、队长。带领热血青年参加打鬼子、杀汉奸、端炮楼、打伏击等战斗。漫天的青纱帐就是他们天然的掩护,地道战也是他们打击敌人的伟大创举。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父亲又从县大队升级到野战部队第3纵队,即后来的第63军188师。父亲一生奉守军人的使命,尤其对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的矛盾认识,对国家和军队无限忠诚的信仰,对我影响特别深。”军旅作家李金明深情地回忆。

追赶——坚定信仰

1973年,李金明接到赴新疆的入伍通知,因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想留家,母亲坚决反对,父亲更是怒斥“别人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去”。当晚,父亲曾悄悄到他床前,坐立难安又轻轻离去,李金明虽感动落泪却未开口。次日送行,父亲仅严肃叮嘱“到部队好好干”。

入伍后,李金明虽有寂寞、疲惫与思念,但父亲的言行始终支撑他坚定信念,无论是夏日国防施工还是冬日站岗,都咬牙坚持,不愿让父亲失望。

传承——红色家风

父亲的言行,一直给李金明以力量。多次在部队立功授奖的他,真诚地说:“一个是党教育得好、部队环境熏陶得好,再一个与家庭的培养、父亲的鞭策分不开。”

在部队期间,李金明负责连队黑板报,这一工作极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利用业余时间背诵唐诗宋词,还尝试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创作,即便多次收到退稿,也始终未放弃。后来,他一年内就在《解放军文艺》发表抗战小说《老妹子》与反映军民关系的散文《山里人》,作为普通战士,其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

1978年,因父亲所谓“政治问题”,李金明无法提干,正准备复员时,著名作家、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魏巍通过《解放军文艺》看到他的作品,了解情况后,特意给河北省军区打电话点名保留他,称部队需要此类人才。最终,李金明被破格提拔为干部,留在部队,命运也随之改变。

李金明真诚寄语,面对年轻人提出四点期望:一是多阅读,深耕经典名著,丰盈精神世界;二是学历史、明过往,从历史中读懂初心与方向;三是恪守自律,须知“自律未必成就优秀,但优秀必离不开自律”;四是涵养韧性、坚持到底,因为每一份成绩的获得,都离不开在苦难中咬牙坚持的积累。

从父亲投身冀中抗日的烽火,到自己扎根军营以笔墨传承红色记忆,李金明的人生轨迹,正是红色家风代代相传的生动缩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他用半生坚守与创作,让那段浴血岁月的记忆愈发清晰,也以饱含期许的寄语,将爱国、坚韧、奋进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这既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红色基因在薪火相传中,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来源:石景山区文联、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