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散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
串联起往昔与今朝
顺义
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孕育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非遗
顺义融媒推出《非遗传承在顺义》栏目
带您一起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
本期我们走近
张镇刘氏风筝
沙燕、凤蝶、雄鹰、蝉……在张镇的一家工作室内,各种造型的风筝让人目不暇接。与普通风筝不同的是,这些都是非遗传承人刘学珍纯手工制作的。这就是张镇刘氏风筝,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刘会仁与他制作的风筝。(资料图)
刘会仁制作的风筝曾被CHINA DAILY报道。(资料图)
创始人刘长发曾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彩扎司的工匠,主要为宫廷制作风筝、灯笼等手工艺品。其子刘会仁受到熏陶也爱好风筝制作,约1930年,他从事风筝制作生意,注重装饰性、工艺性,最终形成现在的张镇刘氏风筝风格。刘学珍是刘长发的孙女,是张镇刘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后又将技艺传给女儿李燕名。
张镇刘氏风筝传承人
第一代
刘长发
第二代
刘会仁
第三代
刘学珍
第四代
李燕名
张镇刘氏风筝工作室。
刘学珍制作风筝骨架。
“张镇刘氏风筝骨架选用上好的毛竹,阴干3年才会变得有韧性。丝绢均是用南方的蚕丝织成,颜色是遵循宫廷的古方调配,可长时间保持鲜艳。”刘学珍说。每一只手工风筝都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匠心精神。
张镇刘氏风筝属北京宫廷风筝,分纸糊与丝绸两种,其中丝绸风筝尤具特色。“丝绸风筝色彩艳丽,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刘学珍介绍,“我耗时最久的作品是一条‘龙’造型的风筝,当时花了三个月,风筝总长150米。”
刘学珍(右)指导女儿李燕名制作风筝。
李燕名今年40岁,从小耳濡目染,她对风筝制作也很感兴趣。2020年起,她正式和母亲一起学习张镇刘氏风筝制作技艺,精益求精。“我会把张镇刘氏风筝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到风筝的工艺性。”说起传承,李燕名信心满满。
李燕名为孩子们讲解风筝种类。
刘学珍指导孩子制作风筝。
如今,刘学珍和李燕名积极宣传推广非遗技艺。在张镇综合文化中心,她们为孩子们讲解风筝的种类、制作技艺,并手把手指导大家制作简单的拍子风筝。“我对手工风筝的制作技艺越来越感兴趣了,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学生马曼妮说。
各类风筝造型。
镜框风筝。
张镇刘氏风筝与时俱进,创新推出了伴手礼——镜框风筝,既展现了张镇刘氏风筝的制作技艺,也考虑到携带方便、便于保存等特点,受到青睐。
非遗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闪耀着智慧、勤劳与匠心的光芒
聆听了传承人的坚守心声
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