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次伸出手臂
累计捐献约58400毫升
……
这份足以注满12个成年人
全身血管的血液
是顺义区医院呼吸内科医生鲁建光
20年的坚守
承载着他对生命的敬畏
与无私奉献的爱
回想起初次献血的场景,鲁建光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第一次献血时,我既紧张又好奇。”2006年,在光明文化广场,鲁建光独自走进无偿献血车。在确认自己满足献血者条件后,他毫不犹豫地完成了首次献血。也是在这次献血中,他了解到献血分为不同类型,每一滴血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为他人点燃希望。
献血中的鲁建光。
同年,鲁建光在北京站无偿献血车完成了血样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每年生日,收到来自北京红十字会血站和中华骨髓库的祝福短信,是我最珍视的生日礼物。”鲁建光笑着说,这些祝福不仅是对他的关怀,更是激励他在公益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动力。
鲁建光部分无偿献血证。
在鲁建光的从医生涯中,无数次见证血液挽救生命的奇迹,这些经历深深触动着他的内心。“一次,我在抢救患者时,看到两袋献血包上写着自己的姓名,知道救治中使用的血液来自我之前的捐献,那种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鲁建光感慨道。亲眼见证自己的血液为患者带来新生,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了无偿献血、救死扶伤的信念。
2014年盛夏的一个夜晚,急诊科送来一名失血性休克的年轻患者。当时患者面色苍白、反应迟钝,情况十分危急。检查后,发现他重度贫血,急需输血,但血库中同型血库存不足。面对这种情况,鲁建光一边将仅有的2单位悬红血细胞输给病人,一边迅速将情况汇报给院领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又为患者争取到4单位悬红血细胞。看着患者输入血液后状态逐渐好转,鲁建光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下来。“那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血液就是生命的希望。”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献血,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更多生命。”
鲁建光的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记录。
鲁建光在义诊。
20年光阴,鲁建光从青涩的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不变的是他每次伸出手臂时的坚定。148次献血,58400毫升血液……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濒危生命的接力与延续。鲁建光的故事,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也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献血小贴士
献血分为全血捐献和成分血捐献
全血捐献:指一次性采集献血者血液中的全部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是最常见的献血方式。单次捐献量通常为 200毫升或400毫升,具体根据献血者体重及健康状况调整,两次全血捐献间隔需≥6个月。
成分血捐献:指把健康人捐献的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其中某种成分(如血小板、血浆或外周血干细胞等),再将分离后的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体内的过程。我国常见的成分献血是单采血小板。具体捐献量要以献血者体重、血管状态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为准。捐献间隔≥14天,全年累计≤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