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题记:他们说,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是充满劲头的跋涉。在这条路上,他们把热情变成坚毅,把责任变成坚持。这条路上,刻下他们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定力,征程漫漫、上下求索的毅然,使命在心、一往无前的韧劲。这条路上,更有前景可期,奋战不息的信心和决心……

葡萄架下的“女强人”

春天是朱小华最喜欢的季节。作为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朱小华喜欢春天,喜欢这份生机勃勃,喜欢这个季节里,大棚里那格外抢眼的绿。500余亩葡萄大棚内,一根根葡萄新梢在青藤上努力攀爬,让朱小华对今年的葡萄种植满怀信心,对未来产业发展充满期望。

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延庆镇唐家堡村,属于延怀河谷葡萄产区。延怀河谷被誉为葡萄的黄金产地,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一起,并称为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

今年46岁的朱小华在葡萄种植领域可以说是声名远播。从在家带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二丫头”到白手起家种植葡萄的“二掌柜”,再到如今经营着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共同致富的“女强人”,朱小华的人生路因农业而丰富多彩,也像架上的葡萄饱满晶莹。

侍弄葡萄并不容易,埋藤、剪枝,跑销路、建品牌,从小守着农田长大,对农活并不陌生的朱小华也一步一坎,经历了无数难关。“真正闯出名堂,走上良性发展是在2014年。”朱小华说。2014年,有着“葡萄界奥运会”之称的北京世界葡萄博览会在我区召开。2011年,金栗因为过硬的技术被选中为世葡园培育葡萄苗木。这一干就是好几年。这期间,她学会了更多的技术,见识了更多的新品种。世葡会的召开,真正让朱小华开了眼,也见识了葡萄产业的广阔前景。金栗从这里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大道。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密码”,来源于创新。朱小华与科研院所专家合作,不断推陈出新,瑞都科美、京艳、京秀、夏黑等60余个葡萄品种在金栗种植成功,受到市场的欢迎,让朱小华真正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科技还带来了满满的动能,在专家指导下,朱小华攻克了设施葡萄“一年两熟”和“促早”“延迟成熟”技术,并筛选出12个葡萄新品种,一年两熟。这样一来,金栗的葡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

伴随着世园会冬奥会两大盛会的成功举办,金粟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品尝到了金粟的葡萄,并赞不绝口,也让更多的订单从全国各地飞向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葡萄园。

“价贵不愁卖”是周边农民对金栗葡萄的认知,往年不少会员甚至“包藤”买下这一藤葡萄一年中结下的所有果实。凭借品种多、味道好的优势,今年春天也像往年一样,金粟合作社5000余个长期购买葡萄的会员中,已经有300余人开始认购合作社的葡萄,早熟品种夏黑早已预定2000余斤,不少会员表示期待着夏季采摘葡萄的美好时光。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金栗合作社拥有日光温室大棚70多栋,种植鲜食葡萄超过60种,年产鲜食葡萄达20多万斤。合作社成员户达105户,大部分农户都参与到合作社的葡萄种植管理之中,农民在得到流转土地收入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工资收入,每人年平均增收3.5万元以上。不仅如此,合作社每年还带动妇女就业40余人,积极招工低收入人员,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的金栗,不仅有葡萄的香味,更多了浓浓的文化味儿。在通往合作社道路两侧的围墙上,一幅幅葡萄彩绘图画,描绘了丰富的葡萄文化知识,让初入园区的游客很快就能融入到葡萄文化氛围中。葡萄架下,孩子们通过一串葡萄、一次体验,找到农耕的乐趣,爱上农耕文化。

“我们还将不断开发新品种,持续扩大规模,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十年前,那个面对采摘游客腼腆羞涩的朱小华不见了,如今的朱小华,说起葡萄产业的发展信心十足、底气十足。

开弓没有回头箭

自担任井庄镇箭杆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的700天,王国丽形容自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让村子富起来,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她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箭杆岭村位于长城脚下,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便捷的交通、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发展旅游观光产业的天然优势。但作为半山区村庄,箭杆岭村面临的却又是村里60%以上都是年过60岁的老人,是井庄镇为数不多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现状。

为了让村子富起来,镇党委求贤若渴。土生土长的延庆人,也是箭杆岭村优秀党员的王国丽,进入大家的视野。1995年,王国丽嫁到这个山村,成为这里的儿媳妇。2021年是王国丽回村“上任”的第一年。当时,王国丽是中踏广场的负责人,年收入几十万元。回村里当“村书记”,王国丽没想过。但镇里领导让她回来看看,看看再决定。然而就是回到村里见到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那天我看见村里老人上山打杏核,被马蜂蜇得鼻青脸肿。为多挣些钱,第二天依旧要上山干活。这让我更加迫切地想要带领村民致富,过上好日子。”就这样,王国丽毅然决然地回了村。

要想富,找项目。箭杆岭村拥有近10000亩的天然山场,风景秀美,是做山野公园的好地方。王国丽跟村“两委”干部反复酝酿。“这能成吗?”“有人来吗?”“能挣钱吗?”……面对村“两委”干部的疑虑,王国丽详细讲解项目的规划以及未来美好的前景,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大家一致决定,干!

拍了板就要勇往直前。王国丽带着村“两委”干部为村集体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奔走。认真考察、制定规划、洽谈投资、慎重推进;与区、镇有关部门反复沟通,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反复确认村庄的每一处土地性质,确保项目从规划到落地,都能稳步推进,不走弯路。

为项目顺利落地,王国丽带着村“两委”干部,陪着规划设计等人员进山勘察十余次,披荆斩棘,累计徒步200余公里,标注景点几十处,掌握了多方面准确数据,为项目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下半年,行业知名企业正式落户箭杆岭村,一顶顶露营帐篷在这个小山村搭建起来。按照发展规划,精品民宿、有机农庄、户外营地等乡村旅游项目将接踵而来。王国丽高兴地说:“未来一至三年,箭杆岭村肯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对此坚信不疑,箭杆岭村的群众更是坚信不疑。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成功“消薄”。2022年,村集体收入翻番,达20万元。

今年,我区打造“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箭杆岭村凭实力成功入选,成为井庄镇南部山区四村联动发展的龙头。箭杆岭湾项目成功列入延庆区“九沟十八湾”沟域经济重点项目。箭杆岭这个美丽古朴的小山村,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振翅高飞。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是箭杆岭村党支部书记,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忘记。”王国丽总是这样说,“乡村振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小山村里讲述乡村变迁大故事

沿着八达岭镇里炮村的村口向前走500米,就来到了村里的乡情村史陈列室。清明节前的周末,进村的游客多,讲解员崔凤艳声情并茂地讲述里炮村的故事。这是她的工作,虽然已经讲解过无数次,但每次讲解仍让她动容。她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也让每一位参观者记住了这个长城脚下美丽富饶的小山村。“这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战斗’的地方。”崔凤艳如是说。

陈列室里,里炮村曾经到处是荒滩沙土地包围的老照片和如今各项产业蓬勃发展的新照片对比鲜明;农耕用的锄、耙、叉、刨蚀刻着时代的痕迹。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旧物,对于崔凤艳来说,都如数家珍,这些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里炮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爱来乡情村史陈列室的人和过去不同了。这是崔凤艳最强烈的感受。过去,这里是村里老人常常相聚的地方。坐在门口晒晒太阳,聊会天儿,进来看看过去用过的东西、住过的地方,对当年艰苦奋斗的故事感慨一番。慢慢地,村里的年轻人也结伴而来,他们说,这是与历史的对话,在这里,他们感受到老一辈人为梦想而努力的精神,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为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再后来,游客们也来了。随着民宿、采摘等产业的发展,游客们不再满足于“下车看景,上车睡觉”,深度游、休闲游成为主流,带着老人、孩子的游客纷纷走进这个小小的乡情村史陈列室。“我们住在村里,晚上过来看看。我希望每一次旅游,孩子都能有更多收获。在这里,他们能看到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长见识,也更珍惜现在。”一位年轻的妈妈这样告诉崔凤艳。

“其实,给大家讲我们的发展故事,我自己也特别骄傲。”崔凤艳说。“我们这里,95%的村民都种果树”“我们这里家里八九成的收入来自果品”“果品年均产量130万公斤,村集体收入能达到500万元”……里炮,她的家乡,从曾经的荒沙滩发展到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果品专业村,在她的讲述中生动起来。家乡的变化也让崔凤艳更自信、更从容,更愿意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每一位游客。

“建这个村史馆,就是为让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老一辈人的奋斗史,以此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继往开来,努力拼搏,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崔凤艳说,“我会一直把里炮村的故事讲下去。”

第一书记变身“推销员”

走街入户收集村里的“情报”是大庄科乡瓦庙村“第一书记”李传鑫入村后的第一件事。2021年10月,李传鑫由京东方集团东方承启(北京)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派驻瓦庙村任“第一书记”。“要想给村里办实事,总要先了解咱村吧。”揣着这样朴素的念头,李传鑫一支笔、一个本、一双脚,带着村“两委”干部一起入户走访,一字一句记下各户人家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和需要解决的困难。很快,谁家几口人、谁家有什么急需解决的事、谁家收入多少,他都了如指掌。

“既然我来这里当第一书记,就是给村里解决问题的。”李传鑫说。通过走访,李传鑫了解到瓦庙村是大庄科乡山楂产量最高的村,但好果子却卖不出好价格。李传鑫急了。但东方承启有销售渠道,能让好产品对接到好销路,这正是他的优势所在。做产品分析,做市场调查,写销售方案……通过京东方集团,他帮助瓦庙村卖出山楂7万斤,第一次出手就给本村集体创收10万余元。随后,他不断发力,又帮助瓦庙村售出蜂蜜880斤。

山楂和蜂蜜的销售给村里带来了增收的希望,李传鑫也成了村民眼中值得信赖的人。“第一书记的到来,为我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全新活力。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村的农产品销售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产品不愁没有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大庄科乡瓦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霞说,“现在,农产品的销路有了,村民的干劲儿更足了,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2022年,大庄科乡创新管理模式,第一书记们不只服务本村,还打破村与村的界限,放眼全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李传鑫打开了自己“销售员”之路,不仅卖山楂、蜂蜜,还卖出了景而沟村香椿1200斤、沙门村香草洗手液135箱……通过李传鑫的牵线搭桥,2023年,大庄科乡经济联社预计销售山楂及山楂制品及特色农产品100万元。李传鑫在乡村振兴的通衢大道上,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有信心。

“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倍感责任重大。我会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美丽大庄科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我的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李传鑫说。

记者手记:“上下用心,唯农是务也。”要把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下好,就要让农民端稳“饭碗”、精神富足、背后有“靠山”。在延庆的广袤乡村,有兴旺的产业、有丰富的文化,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有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和服务乡里的贴心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在这里蓬勃发展,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