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长城结缘,因长城而执着追求,在《孟宪利的长城情缘》(上)中,孟宪利带领大家穿越历史时空,领悟了长城精神。本版将讲述孟宪利老师与他的藏品之间的故事,带大家一起感受他那份浓浓的长城情缘。
珍贵玻璃幻灯片再现长城古风貌
孟宪利的藏品极为丰富,与长城有关的不仅有邮票、明信片、老照片,还有珍贵的老幻灯片。他拿出一张一百多年前的玻璃幻灯片,展示了八达岭关城当年风貌,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那个久远的时空,听驼铃声声悠扬、闻市井熙攘喧嚣、看商旅驼队车帆旗影往来穿梭。作为“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关沟古道确立了北京通向西北乃至国外的交通大动脉地位,川流不息的车马和人群无数次由此经过,一路向西北,再通往张库大道,实现了内地与蒙古、俄罗斯地区的边贸往来。另一张幻灯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张彩色幻灯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八达岭南三楼的真实景象。
孟宪利收藏的幻灯片一共有20多张,从黑白到彩色,从自然风光到市井风貌,为研究长城文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不仅仅是幻灯片,所有与长城有关的邮资票品,孟宪利都特别关注收集。
世界邮展镀金奖《穿越八达岭关沟古道》
2019年,孟宪利以《穿越八达岭关沟古道》为题,编组了一部5框80页的图画明信片邮集,通过讲述关沟古道和古道上的关城、文化遗迹和运输工具,以及外国人拍摄的长城,向世界展现了八达岭长城和关沟古道的历史与文化。
孟宪利谈起编组邮集的过程十分感慨:“这部邮集是我一步一步发展来的。最早的时候,是2011年参加了北京市的邮展,这也是邮展上唯一反映八达岭长城的一部图画明信片邮集,在这次邮展上获得了金奖。2018年参加了全国邮展,在全国邮展中获得了全场并列第一名,也就是大镀金奖,从而被全国集邮联推荐参加2019年在武汉举办的世界集邮展览,在这次世界邮展上获得了镀金奖。”
《穿越八达岭关沟古道》这部邮集,带领我们沿着由一张张图画明信片铺成的时空隧道,穿越百年前的八达岭长城。伴随着清脆悠扬的驼铃声和熙来攘往的商贾行客,孟宪利展示走过百年关城,漫步沧桑古道。那关城下沉陷的路基石板,如镌如刻的深浅车辙,讲述着千百年来八达岭悠远沧桑、神奇多彩的故事。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广发展,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展活动。同时西方的旅行家和商贾们也频繁出入中国。古老的中国也逐渐被世界认知,中国的文化被带到了国外,长城也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一些外国人都争先恐后地来到八达岭看长城,他们把长城的雄姿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孟宪利说:“他们当中有人拍摄了大量长城照片,回去以后印成了明信片,通过这些明信片,有的可以一眼辨认出是哪里,有的则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也是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的工作,我感觉非常不容易,但也觉得特别有意义。”
众所周知,喜欢集邮的人不少,但是能够做成邮集,参加国家和世界邮展的人却不是很多。这不仅需要集邮者有边收集边研究的能力,还需要有巧妙编排成集的清晰思路,更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作为长城集邮专家,孟宪利以“长城人”的责任,通过邮集向外界展示着长城美、家乡情。
百年精致钢版画世界看到长城长
孟宪利的藏品中有一本非常珍贵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合订本,该画报由英国人赫伯特·英格拉姆与马克·雷蒙创办于1842年,是英国伦敦第一家使用插图的刊物,曾经以版画的形式刊登过大量的中国风情画。翻开画报,一幅幅生动的绘画作品映入眼帘。这本1873年出版的合订本刊物里,有一张长城钢版画尤为抢眼。1872年即同治十一年,英国画家威廉辛普森,受伦敦新闻画报社委派到中国采访记录同治皇帝大婚。随后,他抽出时间去考察神秘雄伟的长城。他先后来到南口和八达岭长城,用版画的形式对当时的风光风貌做了细致的描绘。这幅中国长城画作层次分明,绘制得详实细致,就连长城上的残损部位都描绘得十分具体,且对长城周边的环境也没有遗漏,这幅版画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对长城的认识。
谈到钢版画,孟宪利激动地说:“当年英国的很多摄影师和画师都来过长城。英国国王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在山上绵延万里,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他感慨地说,中国的长城远比埃及的金字塔伟大,中国的长城是用来保护人民的,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为自己造的墓穴,长城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和平、文明的一个象征。”
情系八达岭力作《万里长城第一楼》
长城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世界广泛认知,随着各种长城形象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和镜头对准了八达岭长城北峰第四座敌楼,这座被我们熟知的“北四楼”。
2017年,在四川绵阳举办的中华全国专项集邮展览上,孟宪利凭借邮集《万里长城第一楼》获得镀金奖,这是他情系八达岭长城的又一力作。
《万里长城第一楼》这部邮集分为七章,分别为:颜值最高的长城敌楼、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擎天一柱、北四楼的元首文化、邮品和非邮品上的“常客”、游览观光的首选之地和公众视野中的经典记忆。
北四楼作为明长城中的经典敌楼,建在海拔660米的山顶上,分上下两层,四周开有箭窗、垛口和射孔,在南侧与长城墙体连接处有一道强有力的转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在八达岭长城众多敌楼中堪称经典,所以一百多年前留下的照片和明信片最多,它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八达岭长城的代表。
“七八十年代有的收音机的商标,就叫长城牌,上面印的长城图案就是咱们八达岭北四楼。咱们区当年有个酒厂,这个酒厂生产的二锅头特曲,印的也是咱们八达岭长城北四楼。还有人民大会堂接见厅里挂的一幅壁画,就是八达岭长城北四楼。经常出现八达岭长城北四楼,它出镜率比较高的。”孟宪利说道,“你看咱们八达岭长城,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接待了2.1亿人次,大多数游客来了后,互相问,你爬到北四楼了吗,就是因为从那个北三楼到北四楼有一个凹部,从那个凹再上到北四楼有120多级台阶,所以说攀登上北四楼,这是一种力量的象征、精神的象征。”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中华儿女众志成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化基因历经千年磨砺愈益完美而坚实。抗战时期,长城凝聚起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长城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步入新时代,长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每个时代里,中华儿女对长城的情感都是热烈而真挚的。孟宪利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情感到长城上为游客作讲解:“我手里拿的这张报纸,是1984年9月2日《北京晚报》,上面有邓小平同志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项社会赞助活动的发起源于北京市的长城的1次遥感测绘,测绘结果在《北京晚报》上发表,当时长城完好的比较少、残破的比较多,《北京晚报》的几个记者看到这种情况很有感怀,于是决定发起一个‘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活动。”
长城凝聚了2000多年来,华夏人民无数的辛勤汗水和无穷智慧,是积淀了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但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岁月的侵蚀后,长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毁坏。让巨龙再次腾飞,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1984年,一篇长城调查报告,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的关注。他提笔写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八个大字。其后不久,邓小平同志也留下了相同内容的题词,就此掀起了一场全社会捐款修长城的活动。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是一次激情豪迈的全民行动。中华民族积蓄了多年的爱国情怀,在那一刻爆发了。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读书的孩子,大家都尽己所能,踊跃捐款,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捐助活动中,贵州省以全省三千万各族人民的名义先后捐款一百一十多万元用于修复长城。这些捐款修复了八达岭长城南城段第五、第六、第七三座城台和四百多米城墙。为了感谢贵州人民对修复八达岭长城的帮助,在这段长城上,设立了纪念碑并题有“贵州修复”的字样。“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不仅是一次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共收到折算为人民币数千万元的中外赞助款,八达岭、慕田峪等长城的修复进程都得到了有力推进。
“贵州当时有一个国画院,他们组织一些著名画家,把他们的书法、绘画作品进行拍卖,然后把拍卖的钱积攒起来。同时在《贵州日报》上也登出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消息,当时全省人民都积极响应。1987年,贵州人民用他们的石料,刻好了石碑和碑文,从贵州运到八达岭长城,立了这个碑留作永久的纪念。当我们看到这座碑的时候,也就想起了贵州3000万人民的爱国情怀。”孟宪利说。
倾情捐赠珍藏品助力长城文化带
怀着对家乡延庆的赤子深情,对八达岭长城的无限热爱,在中国长城博物馆举办文物藏品征集公告发布暨公开接受社会捐赠活动后,孟宪利将自己潜心收藏的18张百年前老长城明信片、200枚万里长城八达岭邮票、2张百年前长城老照片和4枚“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捐赠活动纪念封进行了现场捐赠,以实际行动做长城文化遗产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的践行者,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孟宪利的长城藏品,我们跨越古今,感受历史的变迁。在长城修复的历程中,深刻体会到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作为长城儿女,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宣传长城,以更专业的行动保护长城,使长城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使长城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