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芦晓春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每天都有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打卡”拍照;这里是2019北京世园会的举办地,花香弥漫、蝶舞纷飞的世园公园令人流连忘返;这里也是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如今国际和国家级的冰雪赛事依然不断。

这里就是北京市延庆区,一个拥有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的地方。近年来,延庆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抓生态,守山护水、兴山旺水;抓文旅,布局全域、融合发展;抓乡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今,这里青山绿水生机无限,全域旅游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硕果累累。京郊大地上,一座日新月异的最美冬奥城正在崛起。

践行“两山”转化持续“生绿增金”

金秋的妫河,宛若一条绿丝带,自东北向西南横亘延庆全境。这条从海陀山东麓发源的河流,如自云端飞下,穿涧越谷,一路奔涌,约百里许注入官厅永定河。也因此,延庆有着“百里妫川”之说。

“七山一水两分田,一城山水半城园。”这是延庆区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延庆把生态环境作为“一号指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北京市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如今,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已成为延庆的鲜明标签。

一场秋雨过后,玉渡山里碧空澄澈、白云悠悠,空气更加清新。这里负氧离子浓度高达8000个每立方厘米,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舒服、清凉、通透。”对于这场养眼清肺之旅,来自河北省的游客王磊深吸一口气感叹道。

城在景中驻,人在画中游。延庆的美,得益于数十年坚持不懈地植绿造林,也得益于持之以恒地守护养护。从南荒滩荒山造林到京津风沙源治理,从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到平原造林,进而见缝插绿、适地建绿、揭网见绿,延庆大尺度植绿铺陈妫川翠绿底色,精细化绿色花园城市建设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位于小营中路的小营口袋公园里,鸢尾、景天开得正好。孩子们在公园嬉闹,老人们散步健身,其乐融融。2023年,小营、格兰二期、樾熙府及石河营4个口袋公园相继建成,新增绿地面积近1.8万平方米,延庆在全市首个实现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延庆的绿不仅让游客心向往之,让居民心旷神怡,更让农民鼓了口袋。

在四季花海茶菊花开得最好的时节,作为京郊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今年四季花海主景区进行了全面提质升级,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花卉品种,形成色彩斑斓的千亩花海景观。花海之畔,花海集市开市,花海乐园开园,“流量”变“留量”,实现“生绿”又“生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期,四海镇接待游客3.1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700余万元。

如今,“两山”转化在延庆已成为生动实践。成功举办首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连续两年举办“4·28”“两山”实践创新研讨会,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白皮书,成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延庆“两山”转化屡创佳绩,步履坚实。

擦亮三张“金名片”文旅融合有特色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如今,34.6万名延庆乡亲牢记殷切嘱托,凝心聚力守护好长城。

清晨5点,八达岭长城景区保洁人员董国庆已经在长城上开始保洁工作。“我们一天要爬2000多个台阶,客流高峰时期,每天能捡上百斤垃圾。”像董国庆一样的长城保洁员,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有近200名,他们也被称为“长城美容师”。“长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得把它看好、守好、清扫干净,留给子孙后代。”董国庆把嘱托字字句句记在心里,对这份工作也倍感荣耀。

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延庆率先实行“规划+行动计划”的长城保护工作体系,率先成立长城专业守卫队及志愿服务队,并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开展研究性保护修缮。如今,延庆179.2公里长城,每一段都建立了三维模型,拥有一套完整的“数字档案”,为后续长城保护和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城文化是延庆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庆区成立长城文化研究机构,出版长城文化刊物书籍,多次承办北京长城文化节,连续举办北京长城音乐会、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打造全市首部大型长城主题情景剧《梦华·长城》,以及《延庆长城演义》评书等各类文艺作品,讲出了长城文脉传承的延庆故事。

长城“金名片”熠熠生辉,世园、冬奥的“金名片”同样光彩夺目。后世园、后冬奥时期,延庆充分用好赛会遗产,推进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北京世园公园里,精彩不断,京张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斯巴达勇士赛、草莓音乐节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和音乐盛事相继上演。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不仅是生态文明展示的窗口,更是集音乐、研学、“水陆空”综合体育于一体的典范。

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内,四时皆景。从春日的山花烂漫到夏季的满目苍翠,从秋天的层林尽染到隆冬的银装素裹,冬奥会后的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依托雪飞燕、雪游龙等国际一流赛事场馆,成功举办了多场国际国家级冰雪赛事,更不断丰富游览项目,实现四季运营。

“百千工程”为抓手乡村振兴结硕果

这几日,在延庆的村里乡间,国庆游余温未散,新一轮赏秋热潮蓄势待发。

“叮……叮……”提示音不断响起。近几天,井庄镇三司村原乡里民宿不断接到订单。订单生成后,下单的顾客就打来电话询问游玩的好去处。“咱们村有600年历史啦,村边上就是土边长城和石边长城。您可以参观长城生活博物馆,也可以逛逛长城文化大集,或者坐观光车巡游古村落,顺便尝尝咱们村特色的长城熏肉宴……”对于村里的好吃的、好玩的,原乡里民宿管家李佳星如数家珍,热情地向对方介绍。

这两年,去延庆乡村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地道美食,入住精品民宿,享受悠闲惬意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不少市民在节假日的首选。自2023年以来,在延庆重点节假日乡村旅游接待量实现全市“十连冠”。

延庆乡村的火热得益于该区以“百千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振兴)”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全市首批、延庆唯一“百千工程”实施乡镇,井庄镇正在以柳沟村、窑湾村两个示范村为核心,促进全镇文旅体商农全面融合,为乡村振兴聚人气、添动力。

“我们一南一北打造柳沟美食服务和窑湾生态度假两大组团,今年上半年全镇接待游客30.5万人次,收入近3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33.9%,文旅赋能效应愈发明显。”井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爱娟介绍。

如今,延庆“百千工程”的成果不止于此。北京100越野赛、原野射箭赛、长城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接连上演,柳沟乡村奥莱、碓臼石康养小镇等新业态即将营业,“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网红路边网红村”乡村振兴品牌建设如火如荼。一项项乡村建设项目落地,为延庆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招一式、步步为营,延庆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稳。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6.9%。农民人均收入连续3年稳步增长。延庆,距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又近一步。

乘势而上不停歇。未来,延庆将牢记“延庆是属于未来的”重要嘱托,继续以三张“金名片”为引领,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化改革创新实践,以昂扬奋进之姿,闯出延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大道通途,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作出延庆贡献。

(转自《农民日报》2024年11月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