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转身、挥臂……新学期,在区第四小学操场上,学生们在动感的音乐中进行踏板操训练,动作整齐又有力,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这学期,我们的体育课比以前更丰富有趣了。除了跑步、球类运动,还有踏板操、班级赛、各种体能挑战。每次上完课都会流很多汗,身体感觉更轻松了。”区第四小学五年级学生卫尹茜兴奋地说。她的感受正是区第四小学落实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的生动写照。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是区第四小学落实“体育八条”的重要举措。据区第四小学副校长李燕霞介绍,为落实“体育八条”,学校从提升校园体育运动时间和质量入手。保证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安排上下午各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利用课间15分钟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目标。
在增加运动时长的同时,学校也注重运动的丰富度和强度。大课间活动中设置了球类、跳绳、踢毽等超10个轮换项目,让学生找到喜欢的运动方式。此外,学校还组织校运会、班级篮球赛等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让体育课不再是简单的‘跑跑跳跳’,而是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校长说。
“每个学生的体质不同,精准施策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区第四小学的体育老师,郭鑫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情况。新学期,她计划在体育课上融入科技元素,借助运动分析设备捕捉学生运动数据,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一生一策”教学模式,让体育课更加科学高效。
区第四小学的体育课改革是我区中小学落实“体育八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体育八条”发布以来,我区各中小学纷纷行动,增加体育课时间、丰富体育项目、提升体育课质量,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痛快流汗,享受运动的快乐。
操场上的奔跑、跳绳的翻飞、踢毽子的嬉闹……孩子们的笑声与汗水交织,在初春的暖阳下,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