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荣

尽快结束疫情、回归正常生活不会凭空实现,必须建立在全方位条件成熟之上。近三年来积极抗疫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这一目标做准备,每一步都在积累经验、打下基础。不论是新形势还是新任务,都对科学精准防控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适配提出了新挑战。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从十个方面为新形势新任务下的疫情防控明确了方向、统一了步调,有效回应了各方关切。

坚持走小步、不停步,针对疫情形势变化,动态优化防控举措,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就一些地方出现的“层层加码”“一刀切”或简单化等不科学做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立足第九版防控方案,发布二十条优化措施。如今在科学分析病毒变化新特征和严格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布“新十条”,针对性更强,且明确清晰,便于操作。总的来看,“新十条”堵住了“第九版”“二十条”落地时的潜在盲区,是对一系列执行简单化、不到位问题的纠正;且在政策指向上体现出“由防感染向防重症”的鲜明转变,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疫苗接种,以及集中资源救治重症等作出明确规定。该调整的调整到位,该管控的管得得精准,统筹兼顾、多措并举,体现出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系统思考。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出台“新十条”不是被动调整,而是因时应变的主动作为。近三年来,病毒一再变异,战线不断拉长,但我们始终积极应对,不放松、不懈怠,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迎来了进一步调整的最佳时机。具体来说,一方面,“病毒变弱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无症状和轻型感染者大约占了90%以上。另一方面,“我们变强了”,经过三年淬炼,全社会对病毒的认知更加全面,大家的健康意识也在提升,再加上疫苗接种、诊疗技术、药物研发、物资储备等诸多“硬件”的不断完善,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都有显著提升。说到底,尽快结束疫情、回归正常生活不会凭空实现,必须建立在全方位条件成熟之上。近三年来积极抗疫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这一目标做准备,每一步都在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积极防控着眼于此,持续优化防控措施同样着眼于此。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早早“躺平”,在早期几波更猛烈的疫情中,确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群获得了自然免疫力,但代价是付出了大量死亡。于中国而言,我们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慢性病和基础病患者众多,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如果也在病毒致病力强且传播力强的时候放开,一旦疫情失控,医疗体系被击穿的风险无比巨大。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拯救生命,中国进行了近三年异常艰辛的“全民战疫”,无数人在付出、在承受、在努力。事实也证明,我们的防控政策卓有成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始终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

现如今,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疫情风险仍然存在。据专家研判,随着防控政策调整,全国范围内人员流动将大幅增加,而眼下正值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再叠加高校学生返乡和春运季,未来一段时间的防控压力不小。可以说,不论是新形势还是新任务,都对科学精准防控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适配提出了新挑战。在过渡阶段,如何让这个庞大的社会适应新的节奏、恢复正常状态平稳向前,如何集中资源保护好社会的脆弱群体,持续探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更优解,仍需继续付出艰苦努力。

相关措施优化,绝不意味着对疫情不防不管了。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要立足当下,加强药物、人力以及医疗救治能力的建设,尽可能防范医疗资源的挤兑;也要未雨绸缪,不断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此外,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解读,进行充分科普,提升政策的社会知晓度,驱散不必要的非理性情绪;同时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预案,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消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就广大市民而言,科学认知病毒变化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也是为社会回归正常做出的应有贡献。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尽快结束疫情是所有人的期盼,而我们正无比接近这个时间点。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