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温度计放在我家旁边的消防栓了”“我家有富余的布洛芬,邻居们有急需可以联系”……近段时间,点点微光汇聚成冬日暖阳,一场场爱心接力正在本市各街道社区群中进行,解了街坊邻里的燃眉之急,也缓解着医疗救治资源的紧张。
老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当下这个非常时刻,大家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尽管今天生活节奏加快,邻里之间的交往不及过去频繁紧密,但到了真需要搭把手的时候,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展现出了最大的善意。经过疫情高峰的磨砺,互助共济也发展出更为成熟的机制。比如,社区纷纷设置“共享药箱”,让闲置药品在小区范围内流动起来;平台上线新冠防护药物互助小程序,基于定位功能呈现附近的互助信息;不少市民主动应召成为临时骑手,缓解地区运力紧张……大考面前,千千万万普通市民的精气神,让人感受到了必胜的力量。
邻里相助、患难相恤,这样的风气,有着深刻文化渊源,也源于长期现实培育。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本就是北京人的鲜明特征,回望北京的城市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市民参与始终是一大亮点。从城市更新中共商小区改造规划,到积极参与物业管委会、业主委员会,再到“朝阳群众”“海淀网友”频频立功,共治共享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日常。与此同时,北京亦有相应的组织动员机制,实现了党组织、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志愿者等不同领域要素之间的联动,共建共治共享,齐心协力解决家门口的事。
“城,所以盛民也。”一座城市给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很多来源,既依赖精细治理,也依赖人文氛围。彼此支持、共同分担,当一个个“我”成为“我们”,当“十指张开”成为“握指成拳”,我们的社区将更加热络,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