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亮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北京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怎样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什么样的作品称得上是精品力作?站在世界之巅,如何吸引各方面的优秀艺术大师,又怎样加强自身高端艺术人才的培养能力?围绕打造“演艺之都”,擦亮“大戏看北京”这张名片,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抒己见、交换意见。

打造“演艺之都”,北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北京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向来是艺术成长的沃土,也是各类文艺争相竞演的宝地。且不说有国粹之称的京剧、相声等都在北京发展成熟,单说曾在天桥摆摊撂地的那些独具北京特色的演艺项目,就足够令人惊叹神往。北京是文化中心,进入新时代后文化事业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之势。北京的发展进步为新作品提供了充分的养料,日趋成熟完善的艺术生产政策则犹如东风,吸引高端演艺人才聚集北京,世界知名的演艺团体同样青睐北京,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内容佳、艺术水平高、市场反响好的高质量作品,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首都剧场、国家大剧院等演出场所,更是早已成为文艺演出的圣地。

大戏看北京,在北京看大戏。北京市民的文化需求强烈,文化品位、审美情趣高,倒逼文化生产企业必须拿出精品力作。过去一年,北京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先后推出民族歌剧《山海情》、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舞剧《五星出东方》、电视剧《觉醒年代》等10部作品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今年,还要继续办好“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不断擦亮“会馆有戏”,真正让“大戏看北京”成为百姓受惠、市民共享的高品质文化品牌。“仅春节期间,北京就将组织一万余场文化活动,其中‘大戏看北京’部分有200余台、1600余场高品质文艺演出,让观众能够在家门口尽享全国好戏。

“打造‘演艺之都’,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喜讯。”来自文化艺术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尤其感到振奋,“作为艺术工作者我感到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我们不仅要出更多的戏,还要出好戏,有高度,才对得起‘北京’这块金字招牌”、“希望舞蹈艺术对北京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我们也将努力将北京人艺的五个剧场,打造成首都话剧的新高地”,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将助力演艺之都建设,让北京大戏不断、好戏连连,让“演艺之都”名副其实,为公众贡献更多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