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2000单库存!”“只剩最后500单!”“下播就恢复原价!”在声嘶力竭的推销中,主播宣告商品已售罄。然而,第二天,这款商品仍在直播间正常销售,不仅库存充足,价格也毫无变动。

“双11”提前开抢,直播乱象有增无减。据法治日报报道,谎称库存紧张、造假销量数据,是不少直播间的惯用剧本。除了主播“满嘴跑火车”,屏幕上飞驰的互动信息、评论区齐刷刷的点赞都能作假,直播间虚假数据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标得高高的原价,不过是映衬折扣力度的背景板;争相晒出“已下单”的网友,原来是敬业的“气氛组”演员。夸张的表情、煽动性话术、精心的编排,无非是为了铺设一个个隐蔽的消费陷阱,激发网友的购物冲动。对表演型营销的过度使用,即便真的提高了直播间销售额,也会因为消费者买到与宣传不符或压根儿不需要的商品,而收获真实的差评。每一个虚假的数据、每一条编造的介绍,既编织起直播间的热销假象,也透支消费者对直播间的长期信任。

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不断增加消费者“不买即亏”的心理负担;虚假繁荣的直播场挤压了诚信商家的生存空间。造假热销不仅干扰理性的消费判断,还会让优质商品的经营者与销售者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据报道,平台推荐机制高度依赖流量数据和销量数据,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互动率直接挂钩流量分配,商家在选择主播时也会考量其历史销量数据。数据指挥棒下,一些主播不惜加入谎言包装的行列,将自身数据焦虑转化为对消费者的下单催促。长此以往,商品并没有“秒空”,直播间的信誉度倒是快空了。

直播间造假如此猖狂,平台不能置身事外。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到,直播间运营者不得对商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销售情况、交易信息、经营数据、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或者相关公众;直播电商平台经营者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交易规则,及时对直播间运营者采取警示提醒、注销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纳入黑名单等处置措施。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平台应该给直播间打个样:优化推荐机制,让真实销量与口碑成为流量分配的核心标准,一旦发现直播间存在刷单造假、篡改库存数据等虚假操作,及时予以严厉处置。同时,监管部门也要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以多方合力揪出造假产业链上的每一环,击碎数据造假的泡沫,规范直播行业健康发展。

积累用户信任靠的是商品质量,比质量更重要的是诚信经营。在异常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在口碑下滑的行业困境中,向用户呈现真实的商品、评论区和销售数据,是直播间摆脱乱象、站稳脚跟的必经之路。造假热销就是欺诈性营销,诚信待客才能让直播电商回归便民惠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