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长按扫码的功能,我总是搞错。”“以前拧一下就开始加热,多方便啊。现在全变成按的了,还容易按错。”这些年,智能电器全面普及,悄然更迭的新技术却难倒了很多老年人。本报调查发现,“机器越智能,老人越心慌”是普遍情况。

“数字鸿沟”是个广为人知的社会问题。虽然相关部门推进了一系列整改,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被割裂在数字时代之外。他们有的是“不会用”,面对界面冗余、操作复杂的产品,总是忘记“下一步”;有的是“不敢用”,动不动弹出广告,稍有不慎就点到“支付”,怕稀里糊涂受骗受损;有的是“用不好”,明明要“扫码”,手一抖变成了“卸载”,更抓瞎了。诸如此类,挫败感多了,老人们当然犯怵。

所谓智能化,本是让城市治理更“聪明”,公共服务更高效,大众生活更便利。固然,青年群体在技术革新和应用过程中更占优势,天然地会更受新产品新技术的青睐。但也恰恰如此,我们更当有意识地主动关注那些沉默的、跟不上新技术新工具迭代的弱势群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2.0%。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是技术向善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包容性社会的必答题。如果很多老人在所谓高端的新产品前手足无措,智能又何谈智能?

科技发展的目标是普惠而非抛弃,老人都看得懂、用得溜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智能产品。这些年,随着《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出台,《智能电视适老化设计技术要求》发布,“智能适老化”改造正在进行。但也要看到,目前各方的应对总体仍处于“打地鼠”阶段,字号小了便放大字号、声音小了便调大音量,显得有些被动,整体步伐也跟不上产品和服务迭代的速度。正如倡导构建儿童友好城市时应秉持“一米视角”,适老化的推进能否从一开始就秉持“老者视角”?颤抖的双手、粗糙的指纹、老花的视力、渐退的记忆……将这些早早考虑,并在设计之初就予以克服,让老人能毫无负担轻松上手,释放的才是技术的最大魅力。

智能时代的发展,既在速度,也在温度。让科技赋能每一个人,补齐每一块“短板”,也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指标。再者说,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潮流奔涌,未尝不是智能经济的下一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