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周年之际,太平桥街道组织辖区各社区、村开展系列活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向更深远、更持久发展。
“自2020年5月以来,太平桥街道累计撤并生活垃圾桶点116处,原有423处桶站已撤除27.4%,并实现307组桶站全部设置达标;升级改造装修、大件垃圾投放点57处、新增生活垃圾分类驿站21个;厨余垃圾分出率从不到10%到现在稳定保持在18%以上;生活垃圾总量始终保持同比下降趋势……”活动中,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三年来太平桥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居民共话三年来垃圾分类带来的改变。
对居民提出的“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回收不便问题,太平桥街道也推出了“大件上门收”便民服务,居民手机下单后由再生资源公司就近上门回收,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以更快捷更优惠的价格为居民上门回收旧家具、旧电器等。
辖区内社区(村)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入户宣传、张贴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营造垃圾分类“氛围感”;通过桶站值守人员的以身作则,引导居民自愿参与到桶前值守、宣传引导的队伍当中;持续开展新颖多样的趣味游戏、知识竞赛,让居民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太平桥街道通过评选“最佳驿站”,提高生活垃圾分类驿站的“知名度”和“精致度”。辖区21个驿站具有多种运行模式,包括再生资源公司入驻型、物业公司支撑型、村委会引入型等。太平桥街道结合专项检查、居民访谈等情况,每月底评出“最佳驿站”,鼓励并带动其他驿站一起创造更好的资源回收“前沿阵地”。
“自从强调垃圾分类以来,我发现把各类垃圾分开放真不难,形成习惯之后就很简单。”东管头社区李珍阿姨分享这几年家里的“新配置”,“两桶一袋很实用,厨余垃圾每天扔一次,其他垃圾满了再扔,能回收的东西也都分开放,家里也整齐干净”。
据李阿姨介绍,不仅家里的卫生改善了,小区垃圾桶也更干净方便了。原先小区里零散摆放的垃圾桶变成了成组桶站,还有了防雨棚的“保护”;垃圾桶有了脚踏或手拉环,不但投放垃圾更卫生,而且桶盖能保持“常闭”状态防止异味扩散、滋生蚊虫;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有了规范存放的投放点,小区里的“绊脚石”“破家具”“散放点”身影不再。整个小区更干净了,遛弯也更舒心了。
太平桥街道连续三年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办实事”项目。下一步,太平桥街道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畅通可回收物流转渠道,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及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居民规范投放意识,让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