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周年。我区各街镇开展各类活动,以“满满的仪式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向更深远、更持久发展,同时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新风尚”。
和义街道:
多管齐下 助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近日,东二、东三社区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活动契机,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彩页,现场分享自家垃圾分类的小窍门,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逐步养成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各社区还组织党员、志愿者为辖区商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就垃圾分类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商户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共同践行环保生活新时尚。
街道设立一处可回收物中转站,各社区设立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均已投入使用,各小区均设有大件及装修垃圾暂存点,合理设置片区厨余垃圾收集点位和垃圾分类收运时间,各类垃圾收运处理全链条基本贯通。此外,每周常态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召集社区、物业、单位等责任主体进行指导,督促立行立改。同时,建立环境督导员巡查机制,每日进行常态化巡查,发现桶站满冒、周边不洁、积存垃圾、白色垃圾等及时反馈,做到日查日改日清。
东铁匠营街道:
垃圾分类在行动 全民合力美家园
“比赛之前先复习,一会儿拿个好成绩!”日前,在东铁匠营街道木樨园第一社区,别开生面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技能大赛”吸引众多居民前来参与。党员志愿者台前主讲分类知识,手把手指导分类技巧。为让宣传讲解更加直观有效,工作人员精心制作了垃圾分类图解展板,以图示配文字的方式细分种类和投放要求,现场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明白纸等宣传材料,帮助居民加深印象。
比赛现场,居民们随机抽取垃圾图卡,连续三次正确投放到对应桶内,就能获得纪念品。“面膜是可回收垃圾还是其他垃圾?”“老师讲过,面膜是无纺布制作的,用过之后会有液体残留,它属于其他垃圾!”面对较难分辨的垃圾种类,小朋友们开启最强辅助模式,一连答对几道偏题怪题,让居民们受益匪浅。
东高地街道:
“垃圾分类知识小课堂”走进梅源社区
“妈妈,原来我不用的橡皮泥属于其他垃圾,毛绒玩具属于可回收物,我要回去把这些知识告诉我的同学们,下次有这种活动我还要来!”一名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说道。近日,一场以“垃圾分类也有家 垃圾分类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东高地街道梅源社区举行。
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以图片、实物、现场问答的形式为居民讲解目前我国垃圾分类的背景意义以及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正确分类方式。现场还设置了游戏环节,将垃圾分类知识穿插进趣味十足的飞行棋游戏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据悉,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东高地街道梅源社区持续抓好这个“关键小事”,组织开展“夕阳红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主题活动,形成由老党员、老专家、老军人、老干部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以点带面推进辖区垃圾分类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长效化,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组织开展周末大扫除活动,形成“创卫”和垃圾分类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