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朝阳区东风地区石佛营东里128号院居民海三凤拎着垃圾走出家门,来到楼门口的垃圾桶站旁。海三凤先将饮料瓶、叠好的纸盒投入了蓝色可回收垃圾桶中,再将厨余垃圾放到绿色厨余垃圾桶内。“现在随手就会将垃圾分类投放,都习惯了。”海三凤说。
随着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小事”,东风地区石佛营东里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建设驿站、完善治理、选树典型,在社区打造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让居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党建引领掀起分类新时尚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石佛营东里社区党委抓住核心环节,组织发动居民党员、“双报到”党员以楼院支部为圆心、党员为半径,扩大宣传动员范围,并组建志愿队伍进行桶站值守,做到日日组织桶站值守、周周开展分类宣传、月月进行积分兑换,将“在家分好类、出门分类投、投放合要求”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双报到”党员王开龙平时工作繁忙,但是每到周末,他都会报名参与桶站值守。每次值守,王开龙都会提前到岗,先把桶站周围打扫干净,再把所有垃圾桶擦亮、码放整齐。他还耐心细致地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报名参与值守,有中学生志愿者和父母一起值守桶站,还有大学生利用假期报名参与。
石佛营东里社区党委还组建了垃圾分类“智囊团”,联合物业公司将分类指南发放给居民。同时,通过设立“红黑榜”、征集“小妙招”、开设“小课堂”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老旧小区也当上了垃圾分类的“优等生”。128号院还收获了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荣誉称号,石佛营东里社区也被评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先进集体。
完善治理助推分类精细化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石佛营东里社区党委以“垃圾分类让生活环境更美好”为理念,因地制宜对小区分类桶站进行优化提升。社区率先引入智能垃圾分类驿站,引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并实时称重记录积分,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紫外线消毒、多媒体展示……科技感满满的垃圾桶站也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社区党委还将智能分类驿站作为“打卡地”,组织居民、物业工作人员等前来体验。目前,已有三个小区引入5座智能分类驿站,覆盖居民2000余户。驿站所覆盖小区其他垃圾与往年相比减量率为21.82%,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5%以上。
社区链接更多社会资源,通过专业力量助推精细化治理。社区连续三年成功申报北京市“公益1+1”绿缘项目计划,组织各院落、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减排活动,凝聚志愿服务力量,解决楼道堆物堆料等问题。
在113号院,支部书记带领楼门长及党员志愿者逐户动员居民参与旧物置换活动。居民将废旧自行车、废旧小家电、废旧家具等清理出来,再用所获得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样既解决了楼道安全隐患,又美化了环境。同时,小区还借助项目资金对楼道进行了粉刷和彩绘。堆物堆料问题彻底解决了,楼内环境显著提升。
示范带动选树分类先行者
一个典型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榜样立起一根标杆。石佛营东里社区选树“领头雁”,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楼门长海三凤就是这样一位“领头雁”。在院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海姥姥”。海姥姥为人亲切热情,又敢说善言,是朝阳区垃圾分类优秀家庭代表。她积极参与桶站值守,遇到垃圾分类分得不好的,她就耐心劝导、亲身示范,还会上门做邻居的思想工作,倡导大家一起做好垃圾分类。
对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领头雁”们各有妙招。131号院支部书记贾宝云就带领居民党员开展21天垃圾分类打卡计划,并由党员带头分享垃圾分类减量减排小窍门、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家还在居民群里征集垃圾分类减量减排小窍门,居民们积极参与,汇集了200余条小窍门。
杜雪明是一名“双报到”党员,她利用休息时间,跟上大学的女儿一起当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小区活动广场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还带领小区中小学生开展垃圾分类运动会。这样的“领头雁”在各个院落中还有很多,榜样们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起更多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