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李卫伟,现任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筑方向学术带头人,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专家库成员、北京文博行业后备领军人才、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文物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校外硕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专著 2 本,主编 2 套,合著书籍 10 多本,是《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技术规程》北京地方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发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论文 3 篇,分别是《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应用探讨——以巴黎圣母院火灾启示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托手的展示传播方法途径探析》《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数字化说明导览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持和参与开展了北京中轴线历史资料收集及价值展示传播、顺义区石碑数字拓片制作项目、西四地区数字天然活态博物馆建设、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中应用等课题和项目。

● 人物专访

年轻时的李卫伟一腔热血,每天伏在案前拿着三角板,在纸上不停地画着草图,一笔一画描绘着北京古建筑的最初模样,他仔细标注尺寸,深知每个数字都至关重要。到了现场后,他又登上脚手架,拿着卷尺对着古建筑一一测量。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卫伟接触到了工业扫描仪器——三维扫描仪,对于当时还在利用传统测绘方式的李卫伟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机遇,他立即决定学习三维扫描仪的使用方法并运用到建筑测绘中去。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李卫伟也在不断地思考:文物究竟应该怎样发挥价值?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他得出结论:文物就应该接地气,要走出小圈子融入大圈子。

◆ 让文物“活起来”

2016 年左右,AR 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李卫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发现这是让文物走进大众视野的绝佳机会。他深知 AR 技术能为文物注入新的活力,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将 AR 与文物相结合,想象着古老的文物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于是,他和团队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套 VR 设备。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精心策划与制作,李卫伟团队成功打造出了北京四合院复建的场景。在一次展览中,一位 80 多岁的老人体验了三次 VR,那栩栩如生的四合院布局,瞬间勾起了老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当老人看到这个场景时,内心的感动难以言表。以至于后来又一次展出的时候,老人早早地来到现场,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感受熟悉的北京四合院场景。体验 VR 的孩子们也同样兴奋不已,他们拉着父母的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眼前这个如假包换的四合院,孩子们在里面欢快地奔跑着,探索着每一个角落,感受历史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慢慢地, 李卫伟又盯上了 AR,他觉得一本书呈现的内容始终让限,要想让文物快速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须从形式上有所突破。于是, 在 2018年李卫伟团队制作了一套《北京中轴线的研学手册》, 巧妙地运用了 AR 技术。手册上设置了二维码和图片, 只要用设备对着图片轻轻一扫,文物便“跳”到你的眼前,当扫描到“天桥八大怪”的表演图片时,精灵古怪的八大怪会立刻跑到你的面前表演节目。不仅如此,整个北京中轴线在这本研学手册中也被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当你回答关于永定门的问题后,原本遮着的云就会挪开,露出后面的精彩内容。

李卫伟1.jpg  
李卫伟考察南京孔庙

李卫伟还进行了一系列古建筑复原工作,他们制作了天桥的三维模型,让曾经热闹非凡的天桥以更加立体、真实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此外,还制作了大明门、大清门等那些已经消失的古建筑复原模型。正阳门也在复原之列,团队通过努力,复原了原来正阳门在箭楼和城楼之间的瓮城。 VR、AR 技术的融入,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些古建筑的宏伟,真正实现了文物“活起来”的美好愿景。

◆ 让文物走进大众

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移动设备也越来越普及,李卫伟又萌生了一个想法:利用移动终端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全方位的导览技术,将北京的文物都串联起来,形成“数字天然博物馆”。李卫伟带领团队马上着手,研发了一款“说明导览系统”的软件,在手机上扫码安装后,走到哪儿系统中的画面就跟随到哪儿,只要轻轻点一下,就能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仿佛带着一个随身的博物馆。

李卫伟2.jpg  
李卫伟讲解北京中轴线建筑与文化

随着北京各处文物景点设置的说明牌越来越多,每一个说明牌上都放置了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进一步了解景点更多的详细内容。如此一来,整个北京仿佛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可以互动的博物馆。无论是古老的建筑、历史遗迹,还是充满故事的街巷,都能通过这个系统被深入了解。系统不仅能随时语音讲解,还能规划路线,甚至是推荐周边的景点,让游客充分利用时间,更加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各个方面。

“说明导览系统的三大核心功能是说明、导览、导航。”李卫伟说。系统开发的背后,离不开李卫伟团队的辛勤付出,当游客走到一个景点时,要确保能及时、准确地讲解相应的内容,而不能因为距离的问题出现信息差,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测试和调整。“每个景点我都要走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精确地测量距离,才能确保系统定位的精准性和实用性。”李卫伟说。

为了让文物更加深入到大众生活当中,李卫伟和团队想到将虚拟技术与健身相融合。于是,李卫伟和团队制作了一款基于体感技术的“前门老街互动体验”系统,让人们在跑步的同时还能进行互动。比如,当人们在跑步过程中,可以回答诸如老北京糖葫芦的制作方式、前门大街同仁堂药店的养生药方由几味药组成以及能治什么病等文化和养生问题。人们高抬腿跑步时,屏幕里的人偶会随着跑步者的动作前进或转弯。当跑完预设的路程后,可以看到自己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而且,系统会监测跑步者抬腿的高度,腿抬得越高消耗的卡路里越多。同时,还会根据答对问题的数量给予相应的头衔和称号。不仅如此,李卫伟还推动文物与教育相融合,他计划推出一套古建筑少儿读物,旨在将文物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

◆ 文物传承要越走越宽

从前的李卫伟一心只想搞好技术,到后来意识到文物保护是与大众息息相关之事,再到思考技术怎样与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沿用、传承相结合,到最终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文物影响力,让文物走出去,不断完善整个产业链。这是李卫伟多年的心路历程,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探索之道。

李卫伟认为,人类从百万年前发展至今,漫长的历程中蕴含着无尽的文物财富,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如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或数字技术将其复原,将会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李卫伟3.jpg 
李卫伟讲解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与文化

随着文物元宇宙的概念逐渐兴起,它将现实中的文物和历史场景搬进虚拟现实,让我们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时代的魅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仿佛可以真正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触摸那些古老的文物,体验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赋能,文物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变革,当我们戴上更加先进的仿真设备时,那时我们对文物的体验将达到全新的高度。“我希望文物传承的路越走越宽。”李卫伟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