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文博人才沙龙活动——北京文博发展智库人才培养研讨会上,首都文博人才代表、人才培养专家、市文物局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共同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如何助力首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共商人才工作发展之计,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博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交流。

 

张涛,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

张涛表示, 文博人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我们的文物,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永久的保护、永续的利用。在文博人才培养发展上,首先要加强文博人才的政治素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才能够更好地利用专业特长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文化宣传;建议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学科建设、提升对重点研发课题的支持力度等方式,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专业人才,如传统工匠、专业技术保护人才短缺问题,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基层专业文保人才的培养,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运用AI 技术、数字传播、网络传播优势,开展多领域多技术层面的科技创新宣传人员培养,切实担负起新代文化使命。

 

丁利娜,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辽金元考古研究部研究馆员

丁利娜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和感受,从专业技术人才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工作体会。她认为,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团队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平台。针对非职务专业人才如何带领更多人才加入到某项研究,结合团队发展如何开展梯队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境难题,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具体单位的对接,为专业人才提供团队建设平台支持。目前本市在人才发展方面,大力鼓励提倡文博人员进行科技及项目申报,但在实际申报过程中,存在国家政策与北京市政策对接难等问题,尤其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希望畅通科研经费的申报及落实路径,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此外,在具体某类人才培养方面,可以继续细化提升针对性,让青培班发挥更大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作用。

 

 

黄小钰,首都博物馆展览部研究馆员

黄小钰提到, 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需要外部的支撑也需要内部学习的动力。目前青培课程在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碎片、随机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系统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学员的参训体验。同时打破目前讲课授课等常规培训方式,扩大学习视野,开展针对性、专业性更强的研讨会,邀请一些外省市的专家学者、高校科研人员乃至国际顶尖的文博行业专业人才进行专题讲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上在文化传承保护的先进技术及做法,提升国际视野及素养。此外,可以通过加强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与博物馆、博物馆与考古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打破行业之间或者是细分单位之间的壁垒,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刘保山,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

刘保山强调, 文博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始终坚持跟国家战略对标,人才培养要坚持长期战略和长期视野,甚至要瞄准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持续上升,文博行业在人才引进上要适当关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结合科创人才的特点及个性,注重其内驱力的寻找,发现培养对象的兴趣爱好,从零开始培养,引导其将自身行业的专业理念和知识融入到文博行业的发展中,进而内化为职业精神,最终成为行业专业人才。此外,作为培养者,也要对科创人员多一些包容和鼓励,才能帮助引导他们做得更好。

 

 

左丽丽,福州新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馆长

左丽丽结合福州新馆作为类博物馆的社会化运营经验,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以及类博物馆人才该如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她指出,类博物馆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存在招募难和培养周期长的问题,这就要求类博物馆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对工作人员自身思考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员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保持自主学习提升的热情。积极探索馆际合作交流机会,通过轮岗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此外,希望在制度开发、评估评比以及专业培训和馆校合作等方面,加强对类博物馆的支持,为类博物馆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平台。

 

 

彭颖,首都博物馆党建人事部主任

彭颖分享了首都博物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法。近年来,首博通过开展党建大讲堂理论学习活动,聘请理论专家授课以及一对一、一对多老带新的培养模式等,借助科研项目推荐、奖励性绩效评审等对人才进行激励,全面提高人才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针对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她指出,文博人面临着多重任务交织,多重压力并重的挑战,存在对人才研究认识不够深入,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渠道不多等问题,建议进一步细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面对新时期博物馆的新需求,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精通的人才,以及具有跨国沟通能力的人才比较缺乏,希望能够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张巍:北京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张巍介绍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的措施。她指出,艺博始终坚持以 “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搭建北岸讲坛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讲座,积极分享科研成果。同时以本馆发展理念为基准开展人才规划,尽量做到单位与个人发展共同促进和共同发展。通过拓展合作交流,积极借助外力进行人才培养,拓宽人才上升渠道。在深化人才培养方面,希望继续在“通”字上做文章,打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转化渠道,打通博物馆人员与高校科研院所沟通渠道,打通特定人群沟通交流渠道。

 

 

冯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处长

冯雪指出,文博人才的培养要跟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发展,不能拘泥于过去,而是要不断地“拓圈”,当前人才发展应该是多维度一体化全方位的发展过程。在人才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不应局限于北京的发展,更应加强与全国不同省市地县单位以及国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联动,学习交流先进知识技术,在更高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充分重视中小博物馆力量,加大政策及人才支持力度,挖掘发挥中小博物馆的价值和闪光点。此外,应该更加关注扩圈的力量,吸引更多科技人才、运营人才、商业人才等,加入到文博行业中来,丰富知识背景,实现跨圈层的交流和融合,助力文博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