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非遗人才沙龙上,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技艺传承人等嘉宾代表围绕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精神、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旗表示:数年前,北京联合大学开展了“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非遗传承人。非遗学院承载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和传播功能,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群,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作为拥有 3000 多年建城史、860 多年建都史、比肩巴黎及伦敦的世界文化名城,北京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建议对资源进行整合、梳理,有重点地树立起整体的非遗品牌形象,加大非遗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举办国际性非遗文化论坛、展览等活动,讲好国际化的非遗故事,以促进非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抓手,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朝着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阔步迈进。

 

 

 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薛华认为:将设计思维运用到非遗传承中,将大大激发非遗技艺的创新力。设计思维整合了人的需求、先进的技术以及商业所需的条件, 目 前 已 在 Facebook、 Google 等公司得到广泛运用,适用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体验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虽然部分非遗技艺十分精湛,但是难以完成商业上的价值交换,致使部分技艺传承面临难以持续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与用户共情,准确找到用户的需求,再进入设计阶段,打造现代商业的可持续性。

 

 

北京吉兔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鹏飞提到,吉兔坊经历了传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从家庭作坊转型成为市场化的公司,主要从原材料、制作、彩绘颜料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注重产品研发和设计,创立了独特的民间美术类企业的产品管理体系、经销商管理体系和线上销售团队,为了降低泥塑作品运输损坏的风险,吉兔坊还在泥塑作品中加了棉花。

此外, 吉兔坊更加注重开发新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推出了北京兔儿爷全新动漫 IP 形象“元卯人” 等新的 IP。为探索年轻化、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吉兔坊在产品研发时注重市场调研,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在传承“兔儿爷”技艺的基础上融入各种元素,创新开发兔儿爷品种,并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将 IP 消费群体的年龄从 40-50 岁降到 20-30 岁,主动拥抱年轻受众人群,从而扩大品牌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

 

 

 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燕表示:唐人坊致力于材料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和销售模式创新,经过改良实现北京绢人市场化量产,解决了传统非遗工艺制作时间长、价格高的问题,让非遗产品得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创造性地传承发展北京绢人技艺,唐人坊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以市场利润反哺非遗技艺就业人群,在企业内部成立绢人研究院, 同时善用艺术基金吸引高端人才的加入, 将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人物以立体的绢人形象展示出来。冬奥会期间, 满满“ 中国风” 的唐娃娃成为备受国际友人和运动员们喜爱的国礼。

 

 

此外,唐人坊提出“非遗 + 文旅”,设立唐人坊人偶博物馆,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游客参观非遗技艺的制作工序。打造“非遗 + 课程”,让游客体验北京绢人制作技艺,并将课程辐射到大中小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采用“非遗 + 科技”,结合元宇宙和 3D 打印技术,利用个人照片建模设计与用户外貌一样的娃娃,带给用户穿越千年的奇妙体验。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唐人坊在贵州创办了唐人坊非遗学院,招收了 500 多名贫困地区的孩子,其中师徒制、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竹产品设计师、“研篁”竹生活文化品牌创始人刘兴胜分享:竹制家具的创新,首先要结合现代人文背景,将解构与重构的设计思维运用到产品设计中,通过对家具市场的现象进行解构,洞察现象之下的深层次原因,并将原因放到时代的筛子中筛选,选出符合现代人喜好的产品特质,再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质和功能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如设计一款形制左右对称的书桌,需要考虑到现代人对于电源的需求、电源位置等因素,设计一款罗汉床时,要考虑到现代人午休、待客、办公等多元化的需求。

 

 

竹制家具的创新还需要考虑到当代工业基础,在设计阶段,需要将如何提升产品不同部件的加工效率、如何形成流水线作业、提升产品性价比等因素考虑在内,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输出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寻找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此外,创新还要基于当代商业特征,设计的同时关注产品在电商物流运输环节中的体积、运输成本、安全性、用户安装的便捷性等因素。

 北京工艺美术京绣大师毕红认为:促进非遗文化与流行文化、外来文化更好地交流融合,需要非遗人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善于发现和学习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特质。她呼吁非遗人将运用非遗技艺制作的衣物、饰品等融入到生活之中,从影响身边人开始,带动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在潜移默化中展现非遗技艺的魅力,彰显文化自信。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喜爱非遗并传播非遗文化?毕红认为,首先要将非遗课程带到学校之中,带领中小学学生沉浸式体验生动有趣的非遗课程,中学阶段要加强美育教育、提升审美素养,大学阶段要将非遗技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在设计非遗产品时,满足年轻群体对于造型、配色、实用性的喜好。并且建议加大对非遗技艺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喜爱非遗技艺。

 北京一级工艺美术金漆镶嵌大师胡昕提到:作为新时代的非遗技艺传承人,首要任务就是传承和创新。建议结合最新的科技、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等, 将“非遗 +”融入到现代生活场景下的各行各业和更多消费产品中,可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用创意赋能产品设计研发。作为一种传统漆器技艺,金漆镶嵌技艺需要运用到更多的实用器具中,如首饰盒、餐勺等,让非遗技艺在使用中得到普及。

 

 

传承非遗技艺,关键在于培养非遗人才。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办了金漆镶嵌专业定向班。胡昕担任特聘教师时发现,除了要教授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还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提升艺术修养。

 北京燕京八绝协会会长、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表示:在北京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博物馆之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是非遗人面临的重要课题,非遗人不仅要传承非遗技艺和文化,还要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共同谱写非遗文化当代华章。

 

 

为了更好地将燕京八绝融入城市发展,目前,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计划打造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朝阳馆,展出燕京八绝大师作品和文物真迹,拆除博物馆外墙,让博物馆与公园完全融合在一起,将自然风光和人文艺术相结合,带给市民非一般的非遗艺术体验。同时,博物馆正在河北申办建立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同时计划与河北、北京等地的学校合作建立校园展厅,在北京延庆区、密云区设立燕京八绝非遗传播驿站,捐赠并展示包括金漆镶嵌在内的燕京八绝作品。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回馈社会,带动更多非遗传承人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不断提升“燕京八绝”影响力和品牌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