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串珠成线,三山五园释放时代活力和魅力;精品舞剧方兴未艾,“大戏看北京”中有了“舞剧看海淀”的文艺强音;数字文化蓬勃发展,科技正在成为海淀文化繁荣的新动能。向实践寻答案,在创新中求突破,海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征途中,努力写好文化传承的海淀答卷。
三山五园风貌渐复
今年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截至目前,1.6万余人(次)走进“北平第一站”,重温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旧址是“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门迎客是海淀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中主动作为,全力打造的央地合作范例。
海淀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摆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强区的战略全局,组建三山五园地区工作专班,有序推动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和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聚焦融合发展,创新文物利用和价值传播体系。努力将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打造成一流博物馆,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互融共通,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前沿发布、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对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实施符合当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计划,尽显“历史传承、开放共享、凸显科创、集约利用、绿色生态”五大特色,推进城市功能弥合,实现文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十年来,在园外园地区新建、改建了13个公园,打造了一条36公里的绿道,“一道十三园”让三山五园地区恢复了绿色肌底。
建立文物巡查员队伍,文物巡查工作体系、责任机制逐步完善。2022年11月,海淀启动了全域文物资源调查及现状评估,本次调查扩大范围,将历史建筑、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均纳入调查和统计范围,建立海淀区文物资源数据总目录,同步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区级及以下文物开展文物本体、周边环境、三防四有、展示利用、保护工程等方面评估,为文物保护管理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技术指导。
原创舞剧角逐“荷花”
近日,海淀原创舞剧《曹雪芹》在天桥艺术中心连演两场,这是该剧角逐舞蹈界至高荣誉——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后首次回京亮相。《曹雪芹》是参与本届“荷花奖”舞剧终评的8部作品中北京市唯一入围的作品,也是唯一一个以新文艺群体入围的作品、唯一的区级原创作品。“能入围‘荷花奖’终评剧目,就是对《曹雪芹》,对北京市,尤其是海淀区这些年在文艺创作上的肯定,体现了北京市海淀区的文化担当。”导演刘震说。
大戏看北京,舞剧看海淀。循着这一目标,海淀区在机制创新、阵地建设、精品剧目、人才聚合等方面为区级层面推进“大戏看北京”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
2019年起,海淀区坚持把文艺精品推向市场,不断优化文艺精品运营机制,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创作生产之路。按照“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版权共享”模式,前期创排所需由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后期市场运营及IP品牌开发充分引入社会资金和市场化机制,辅以国家、市级相关基金支持,形成可持续的创作模式,激发各创演主体积极性。
为破解空间紧缺难题,海淀区打造了全国首个区级舞蹈艺术中心——中关村国际舞蹈中心,加大对创作孵化基地的扶持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国家级水准的舞蹈艺术人才入驻中心,与亚洲大美青年艺术团形成长期合作共赢模式,为海淀区精品舞剧可持续推广、演出培育了一支优秀队伍。海淀区先后先后推出以纳兰性德生平为创作背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以“曹红文化”为内核的《曹雪芹》,将长城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相融的《长城》等精品舞剧剧目,《人生若只如初见》荣获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舞剧奖项、北京文学艺术奖,《曹雪芹》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
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国舞蹈家协会指导下,海淀还联合多家国内领先舞蹈艺术机构,发起创立国内外首个以舞剧为主题的艺术节——中关村舞剧节。创办三年来,34部舞剧在10座剧场上演,线下观演人数超3万人次;云剧场、高清舞剧放映、大师工作坊等观看、点赞超3000万人次,塑造出一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新名片。
数字文化实现“双赢”
区域内上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海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碰撞,激活了数字文化产业,一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文化图景,在海淀徐徐展开。科技与文化,正在成为海淀区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底色。
科技改变了海淀原有文化产业结构,文化科技融合持续发力、动能强劲,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占全市比重达56.5%。抖音、腾讯、快手、百度、爱奇艺等头部文化企业保持领先地位,利亚德、北大方正电子、完美世界3家企业被认定为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影、完美世界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等高能级文化产业园区成功转型升级,聚集头部数字文化企业10余家,以数字文化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海淀,走向世界。清华大学郭黛姮带领团队运用数字虚拟复原技术,借助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完成了圆明园景区60%的数字化复原,在屏幕上、展览中展现圆明园“万园之园”的魅力。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三山五园光影艺术展,半个月展期内吸引1.4亿人关注,带动12个品牌实现产品销售8700万元,成为海淀区文化数字化推广的典型案例。
科技撞上文化,更丰富了文化内容产品供给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圆明园里的拾光买卖街,以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同乐园为蓝本,利用AI(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光影互动空间、沉浸式体验空间和主题商街,极大地提升了游客在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体验;在华熙Live举办的亚洲数字艺术展、“遇见敦煌 光影艺术展”等数字文化展,运用光影技术打造集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老百姓深度感受文化数字化的魅力。
蓝图已经绘就,色彩仍需描摹。未来,海淀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守正不守旧,尊古非复古,继续推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担当文化传承发展的新使命,在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业中,持续更新“海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