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是革命老区,这片山峦叠翠的热土,曾创建了京西山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了京郊第一个县级党组织,是北京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的地区之一。这里开辟了北京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组建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京地区第一支八路军纵队级别大部队、第一个相当省军级指挥机构,成立了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地区第一个子弟兵团,培育了北京地区最多的八路军主力团。
门头沟这片红色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是北京牺牲烈士最多的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门头沟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涌现了著名的“马栏排”和“黄岭西排”,仅在抗战时期就有3946名优秀青年成为光荣的人民子弟兵,3829名战士和干部群众牺牲。
长期以来,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强化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双拥文化,聚焦军民深度融合,聚力使命担当作为,聚合军地优势资源,以红色的革命历史激发自信,以红色的血脉基因传承精神,以红色的牺牲奉献鞭策担当,着力打造“双拥无界限、基层无盲点、真情全覆盖”的双拥特色品牌。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双拥文化
忠魂托日月,肝胆映山河。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与门头沟之间有着深厚的红色之缘。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他的目光就开始关注门头沟矿区。同年夏天,他派出研究会成员北大学生王复生等人前往门头沟,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工人运动调查,在门头沟播下了红色火种。
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故事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在门头沟区绿水青山之间星罗棋布。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推进双拥工作的生动教材。门头沟区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宝贵的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为更好地开展双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922年,从田庄村(时属河北省宛平县七区)走出的崔显芳,远赴上海,投身革命洪流之中,成为京西山区第一位共产党员。回到家乡后,他又建立了京西山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从此,革命火种在田庄村点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燃遍了京西的每一寸土地。
2011年,门头沟区在田庄村兴建了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保护修缮了崔显芳烈士故居和田庄高小党支部旧址。2017年启动改造升级,2018年重新开馆。如今的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已经成为京城红色旅游热门打卡地。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涧沟村是妙峰山脚下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却“隐藏”着大名鼎鼎的平西情报联络站旧址。1939年成立的平西情报联络站,是北平情报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近百革命志士曾在这里工作,第三任站长梁波等10余人壮烈牺牲,为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抗战胜利和北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穿越京西古道,步入青翠山峦中的斋堂镇马栏村,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就在村中。“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1939年初,中共中央在平西建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司令员率万众铁军汇聚京西斋堂川,坐镇马栏村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坚守着“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工作方针,与平西人民一起粉碎了日军对平西根据地的数次围攻扫荡,使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一堵固若金汤的钢铁城墙,成为平津沦陷区人民的寄托和希望。
1997年7月7日,作为北京市第一个村级革命题材陈列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萧克等一批老将军老干部重回故地,为陈列馆剪彩揭牌。今天的马栏村,依然是市民感受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红色历史的重要场所。
青山埋忠骨,江河念英魂。在斋堂镇九龙头的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98个村472位烈士的名字。这座矗立京西山河之间70余年的纪念碑,成为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难以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地。
从一座座红色纪念馆,到一尊尊庄严纪念碑,多年来,门头沟区充分挖掘区域红色资源,倾力打造集史料展示、思想教育、红色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在全域全民之中,营造出浓厚的双拥文化氛围。
“首都老兵”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门头沟分队入选2022年度北京榜样·最美退役军人
服务军人军属 铸就双拥典范
门头沟区双拥工作命名表彰大会暨双拥文艺汇演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双拥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迁而弥坚。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双拥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你们守护祖国安全,我们呵护父母安康。” 2019年,门头沟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为现役义务兵父母投保健康综合险,并在全市推广。此项政策实施后,义务兵父母生病医疗报销比例在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基础上,可累计达到95%。医疗费用二次报销,进一步减轻了义务兵家庭负担。
此外,在全力服务官兵生活工作需求方面,门头沟区广泛开展文化、健康、法律等“十进军营”特色拥军活动,组织军地青年大型交友活动和地方各系统青年联谊活动,丰富部队官兵精神文化生活。
在全力保障部队现代化改革方面,门头沟区坚持部队水电气暖设施、交通设施与地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着力解决部队公寓楼建设问题,改善部队饮用水质量。开展部队营区绿化美化、“煤改电”等工程,改善部队生活环境。
军地共建,合力为民。门头沟区建立起“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一体化指挥平台、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联防联动联治体系,广大部队官兵面对各种灾害,冲在一线,奋力排除险情,积极处理事故、展开社会救援,成为守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忠诚卫士。
在推进门头沟区各项重点工作中,军民戮力同心,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全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植绿护绿、生态环境整治。驻区各部队依托自身优势,与地方联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国防教育活动。门头沟区教委、区卫健委、龙泉镇、潭柘寺镇同部队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建立低收入农户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对子,助力低收入户增收。
门头沟区还在全市率先设立现役军人困难家庭和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在编制少、承载力弱的情况下,坚持做到“六个100%”,即:团以上军转干部100%公务员平职安置,营连级军转干部100%行政编制安置,符合政府安置条件退役士官100%全额事业单位安置,有就业需求的随军家属100%就业安置,退役士兵100%免费技能培训,军人子女100%按意愿就近入学,全力解决官兵后顾之忧。
为进一步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门头沟区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健全完善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成退役军人基本信息库,做到“十个规范”,明确“五清”“五到”工作标准;构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网络,推进“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在全市首创新兵入伍前培训和免费开展退役士兵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涵盖“红色区情教育、‘兵支书’致富成果展示、职业规划设计及创业实训”四大模块为主要内容的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深入实施“兵支书”培养提升计划,将优秀退役军人纳入人才库。全区156位“兵支书”“兵委员”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成为基层治理的排头兵。落实军人及退役军人依法优先,健全退役军人困难援助机制,设立生活困难现役军人及退役军人家庭爱心救助基金,为因病因灾生活困难部队官兵及退役军人发放救助金,送去关爱和温暖。
近年来,门头沟区积极做好驻区部队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在京西大地上演绎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故事。驻区部队官兵“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始终与全区人民并肩作战,发挥着自身的技术和装备优势,主动与基层村居开展共建,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急难险重任务的冲锋队、地方建设任务的生力军、维护社会稳定的排头兵,军民合力,实现了部队建设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驻区部队官兵聆听区光荣院革命功臣讲红色故事
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
“兵妈妈”爱国拥军志愿服务队为官兵赠送鞋垫
打造特色品牌 谱写双拥新篇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些年,门头沟区的双拥工作聚焦“五个强化”,坚持做到“双拥无界限,基层无盲点,真情全覆盖”,全力打造具有老区特色的双拥特色品牌。
顶层设计上,坚持“八个纳入”“六个到位”,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军地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和退役军人工作领导小组;将双拥工作纳入“两办”督查、绩效考核以及“六城联创”擂台赛等,确保高位推进双拥工作。
组织保证上,成立双拥机构70个,军民共建单位66个,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制度建设上,建立区领导联系驻区部队、军政座谈会、常委议军会、双拥工作联席会、军地应急指挥、军警民治安联防、办实事、调研走访、领导“军事日”和走访慰问、双拥成员单位领导述职等十项双拥工作制度。
政策支撑上,出台《门头沟区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实施意见》《门头沟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四年行动计划(2021—2024)》《门头沟区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深入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意见〉实施方案》《门头沟区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
资金保障上,设立双拥工作专项基金,投入1亿多元,用于为驻区部队办实事、走访慰问、优抚安置;投入部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多元改善驻区部队训练条件。
军民心系鱼水情,携手共赴新征程。细数门头沟区这些年倾心打造的一系列双拥品牌,每一块品牌都熠熠发光,神采四射。
门头沟区光荣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院40多年以来,先后接受140多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的革命老兵在这里颐养天年。光荣院在真情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开展“五个一”红色教育活动,倾情讲好门头沟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京西讲武堂”是门头沟区倾力打造的“国防教育大课堂”。该课堂坚持军政引领、军地共建、军民共享,面向全区各级党员干部、驻区部队官兵、中小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重点群体,通过开展“进班子、进机关、进部队、进课堂、进基层”等国防教育“五进”,切实增强全区军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为建设“绿水青山门头沟”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兵妈妈”爱国拥军服务队是门头沟区社会拥军的一张响亮名片。全国拥军模范李兆娴是门头沟区公路局退休职工,2002年以来,她三次被评为门头沟区“三个文明百颗星”称号,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兵妈妈”。从1998年起,老人手工缝制了近万双鞋垫,全部无偿赠送给了驻区部队官兵。寒来暑往,二十余年如一日,即使在身患癌症的日子里也从未放下手中的针线,直到去世前她仍旧心系着子弟兵。李兆娴老人的事迹感动了京西大地,越来越多人在她的感召下自愿加入拥军的队伍,为官兵纳鞋垫、送温暖,将“兵妈妈”的精神代代传承。
“军嫂大课堂”采取“军嫂下单、政府部门点单、社会组织接单”的订单式服务模式,定期收集军嫂需求和困难,根据需求清单为军嫂提供红色家风宣讲、园艺插花技能、职场礼仪培训等多维度、多板块服务,为军人家庭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化拥军工作,营造“千家万户崇军情、千门万店齐拥军”的浓厚社会氛围,门头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中关村门头沟园区积极探索退役军人服务站进园区工作,通过在园区设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老兵暖心驿站、老兵读书角等方式,夯实了园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点建设。
强化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引领,激励退役军人发扬退役不褪色的优良作风,在各行各业奋勇争先、建功立业。门头沟区始终围绕区域中心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退役军人需求,科学合理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因地、因时、因需开展志愿服务,将服务对象变成服务力量,努力把做好身边事、服务周边人做实、做细,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围绕“城区有品牌、镇街有特色、村居有亮点”的工作思路,积极建设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首都老兵”京西志愿服务队。全区共建立“首都老兵”京西志愿服务队83支,登记志愿者1043人。在门头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统筹协调下,他们积极投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守好首都城市西大门贡献力量,成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生力军。
其中,2021年成立的“首都老兵”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门头沟分队,多次完成防汛抗洪以及山野搜救等应急抢险救援,成为政府和社会应急救援的重要辅助力量,用志愿服务绘就了京西热土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每年,门头沟区通过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和“最美拥军人物”,让身处各行各业的双拥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带动双拥工作开展,形成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特有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门头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牢牢把握中央、市委赋予生态涵养区的职责使命,紧扣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这条工作主线,坚定实施“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振奋精神、统一思想,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努力推动双拥精神在京西大地形成更多生动实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北京篇章的靓丽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