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阅兵活动结束后,8万只彩色气球腾空而起,形成绚丽又壮观的一幕。这些气球最后飞去哪了?
资料图片
为预测气球轨迹,做好各项分析预案,气象测算工作在今年5月就已开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晓松介绍,团队对过去10年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出9月3日当天吹西南风的可能性较大。
气球球形、体积、壁厚等也进行了专业研究测试及调整优化。测算出气球的升空速度和爆裂高度,再结合气象条件,气球轨迹和最终落点终于得以“预定”。
“我们需要根据预定降落地点和当天气象条件制定降落方案,但同时也要制定各类应急预案,以应对风向突然改变。”黄晓松补充道。
尽管事先已做好充分准备,气象团队仍没有丝毫松懈,气象监测工作一直持续到活动当天。“活动期间监测仍在持续,直到当天下午。”黄晓松说,当天的气象条件也印证了此前的判断,西南风起,气球按照“预定轨迹”飞去。
此外,本次放飞活动的气球是专门定制的环保材料,材质为全降解天然材料,约一个月后,气球表面就会开始粉化,最终完全降解,因此,爆裂降落后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