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社区老年人参加合唱活动
龙灯会非遗传承人指导杨镇中心小学学生训练
一、案例背景
社区教育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进一步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镇域老人、儿童、残疾人文化生活需求,顺义区杨镇整合镇域学校、社区资源,不断探索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打造“残健融合 家校社联动”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全力满足镇域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残健融合,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聚焦需求,以小课堂展现大舞台。积极探索残疾人服务机制,按照每周活动、季度展示、半年演出的形式,引导镇域残疾人积极参与,保证活动效果。每周针对残疾人组织开展5次培训学习,内容覆盖手工、书法、绘画、朗诵、体育、舞蹈等;每季度引导残疾人在镇文体中心举办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文艺汇报演出等;每半年组织残疾人在北京国际鲜花港、杨镇一中等场地举办大型文艺汇报演出,汇报展示前期培训学习成果,让残疾学员同艺术家、学生、社区居民同台展示;选拔“种子学员”,进入校园、社区自信授课,通过残健融合的活动模式,为残疾学员发展充分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了辖区内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了镇域残疾人力量。
二是突出校镇融合,传承古镇非遗文化。杨镇“曾庄大鼓”“一街龙灯会”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挖掘、保护、整理价值。在区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镇将沙岭学校定为“曾庄大鼓”的传承单位,将杨镇中心小学定为“龙灯会”传承单位。通过学校将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兴趣、优化活动的课程来深入落实,将非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精心编写教材,认真组织传承活动,在高年级学生中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单周安排文化底蕴传承,双周安排实践练习。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三是突出家社联动,活动链接重点人群。暖心服务,当好老人的“贴心”朋友。聚焦重点人群,做好社区“一老一小”的知心朋友。建立社区援助互助关系,畅通老年人与社区及志愿组织联系渠道。定期开办“老年社交小组”,组织开展专属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爱心”培训课堂,定期对社区内身体健康、有爱心的老年志愿者开展培训课堂,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关爱儿童,做好平台搭建发展各项服务。聚焦镇域青少年儿童发展需求,开展“不负农忙好时光 劳育身心助成长”“春耕节”等各类劳动技能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感悟劳动意义。积极开展“悠悠古镇情”主题阅读活动,组建一支专业且稳定的志愿者团队,讲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红色故事,通过播放及展示经典影视作品让孩子感受红色经典,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红色诗歌的好习惯。
三、工作成效
自2018年开展以来,累计举办大型文艺活动10次,组织残疾朋友参加公益演出20场,开展各种培训讲座活动1000余场。组织社区未成年人阅读活动500场,惠及成年人和未成年人15余万人次,先后荣获京津冀户外运动嘉年华暨第四届健身气功邀请赛优秀组织奖、北京市第十届社区(村)残疾人汇演二等奖、唱响中国梦顺义区第十三届“天竺杯”群众合唱大赛优秀奖、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建党百年书画活动二等奖等健身类、朗诵类、合唱类、书画类奖项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