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和城市治理思想的重要探索,是在深入实施总体规划,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升“四个服务”水平的背景和要求下,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该项制度立足新发展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重心下沉,以陪伴式服务破解规划实施难点问题,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基层注入新质生产力,创新规划实施机制,构建首都规划治理新格局。
二、案例背景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党中央对城市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城市从关注增长速度转变为发展质量,规划从蓝图绘制转变为落地实施,社会从强调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治理。基于前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经验,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立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制度”,2019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发布《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城市。2024年,为进一步规范责师工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修订后的《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
老年驿站屋顶花园实景
三、主要做法
1.深入群众,推动总体规划高质量实施
责任规划师作为基层规划代表,深度参与规划编制、城市体检、方案审查与实施监督等环节,显著提升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服务效能。通过开展全面的资源摸底工作,为项目落地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协助属地政府系统梳理、评估当前规划实施情况,精准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2.聚焦民生,协助基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责任规划师协同各方创新空间治理模式,精准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城市空间问题。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与发改、住建、城管等部门紧密配合,全程参与公共空间提升、老旧小区整治、背街小巷治理等工作。同时,责任规划师以空间更新带动社会治理创新,搭建政府、市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规划实施新路径。
3.精细治理,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针对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责任规划师积极探索并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专项行动计划,助力规划有效落地。通过陪伴式服务,深入解读规划与政策,广泛听取民意,形成工作建议,促进公众参与和共商共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四、工作成效
1.制度创新,引领全国示范
责任规划师制度已纳入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条例、城市更新条例。全市构建了“实施-监督-反馈”的闭环制度体系,形成“市-区-街乡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有72家单位、302支团队、1100余名从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参与责师实践,构建了一支跨学科、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建设工程说明书
2.扎根基层,助力规划实施
责任规划师在多个规划节点提供咨询服务,实施差异化工作策略,有效提升规划可实施性。五年来,共参与规划审查3144次,协助优化各类规划方案并出具审查意见达13000余次。积极参与小微空间更新、背街小巷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花园城市建设等工作,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城乡空间品质,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空间基础。
以背街小巷整治为例,2023年市规自委、市城管委、首都精神文明办联合印发《责任双师参与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积极推动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双师”协同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责任规划师已全程参与三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行动,提供包括规划统筹、设计咨询、方案把关、过程跟踪、公众参与等全方位服务,有力提升了背街小巷设计和实施质量。同时,做好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与城市更新项目的有机衔接,为精细化治理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
3.多方协作,完善治理格局
责任规划师团队通过高效的跨界协同,强调多方协作与公众参与,有效链接多元社会资源。在责任规划师带动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四名汇智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规划工作,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并在过程中培养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热情。
五年来,责任规划师工作成果得到各级政府、业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市领导多次批示肯定,媒体广泛关注,实践案例纳入大学教材。责任规划师已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生动讲述人,特别是在北京卫视《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基层报到》节目的跟踪记录下,责任规划师的工作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反响,进一步证明了其生命力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