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文化浮雕、风格统一的围栏、路灯,正能量满满的文化墙,沿途花箱点缀,如今在石景山,越来越多曾经破旧狭窄的背街小巷成了周边居民休闲遛弯儿的好去处。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与百姓生活最为贴近的公共道路。背街小巷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为进一步规范整治背街小巷环境秩序,2020年起,市城市管理委以彻底根除街巷固症顽疾为出发点,以精细化治理为最终目标,在第一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成果基础上,启动为期3年的第二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打造优美街巷环境,石景山区利用两年时间,于2021年底提前完成3年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

2022年,石景山区强化以街区为单元整体推进,推动背街小巷由线性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采取“绣花”功夫,打造环境综合整治片区,提升街区整体环境,一条条背街小巷“颜值”进一步提升,让首都西大门焕发更加靓丽风采。

胡同美颜居民笑开颜

漫步石景山广宁街头,目光所及皆是风景。街巷里一步一个文明行为提示,让回家的路,秒变文明小课堂。一道道花墙,把花园搬到了居民家楼下,让街头巷尾尽是芬芳。

近年来,为配合做好高井路冬奥社区整体提升改造工作,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实施了冬奥社区周边道路优化提升改造工程。以路为轴,串联起冬奥文化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冬奥社区公园等景观节点,构成珠链相嵌的冬奥社区主要道路。

为了使高井路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道路出行环境,有效利用道路空间,结合高井沟滨河道,打造高井路冬奥社区4030米健身道,实现道路多功能出行,疏通拥堵节点,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提升出行幸福感。

归整并翻建人行步道,宽度达到4.5米,绝对通行宽度不少于2.5米。完善道路无障碍设计,新建宽1.5米塑胶步道,与高井沟滨河道顺接呼应。人行步道和非机动车道取消停车位,增加人行步道阻车桩、非机动车道彩铺、违停抓拍监控和人行过街智慧斑马线,保障慢行系统路权。

调整高井路口南公交港湾处人行道宽度,由1米调整至2.5米,公交港湾缩窄至2.5米、绿化缩窄1.5米,新建候车亭。

高井路与石门路路口原东南侧人行道调整为车行道,原挡土墙新建约3米宽人行步道,两端用无障碍坡道与现状人行步道连接。调整后冬奥文化中心至石门路段由原一上一下两车道变更为两上一下三车道,增加一条车行道,缓解了高井路与石门路路口交通拥堵状况。

在高井东小街,一段原本堆满垃圾和枯枝败叶的老墙被整饬一新,墙上绘满冰雪文化图案。曾经狭窄开裂的路面也进行了翻修,变得光洁平整,路边还增设了便民停车场。

颜值提升,设施齐备,广宁地区的街巷改造让居民赞不绝口。不少曾经集各类“城市病”于一体的胡同街巷,逆袭为广受市民欢迎的休闲健身打卡地。

群策群力共建幸福路

金顶街街道电子部北路位于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公司北侧,全长204米,宽8米,是道路北侧模西南社区的关键通道,也是非机动车的唯一出入口。这条小巷虽小,却关乎620户居民的日常出行,是离百姓最近的“连心路”。

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将电子部北路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列入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的计划中。金顶街街道主动向前一步,将道路改造设计方案提交模西南社区审核,社区启动“老街坊议事会”机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讨论研究。街道通过“吹哨报到”机制,与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及设计单位共同修编调整设计方案,并将方案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公示。

改造前模西南社区55号楼居民出门最头疼的就是自家门前的这个大坡道。“水泥铺成的坡面没有防滑格,雨、雪天坡面又陡又滑,根本没法走!”居民出行困难。坡道边上的台阶还有一段没有扶手,老人走起来很不方便。

针对“又陡又滑”的坡道,改造中使用成品石材进行了重新铺设,并在台阶两侧增设了扶手。如今坡道不仅比以前更美观,也更加防滑、实用、耐用了。

电子部北路原本只有一条破旧不堪的人行步道。地面裸土扬尘严重、杂草丛生,一到下雨天路面就积水。居民只能和机动车混行,本就狭窄的道路出行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整治提升后,重新进行道路施划和布设,拓宽原有人行步道,并利用街巷南侧闲置的绿地增设一条宽敞的步道。为两侧步道铺装透水砖、加装护栏、美化树池、补种绿植。既美化了出行环境,又增加了人行空间。

电子部北路曾因停车无序,车位空间利用率不高,部分车辆甚至停在转弯或便道上,常常引发居民纠纷。整治提升后规范施划了车位,对原南侧人行步道进行局部缩窄。

此外,街巷南侧锈蚀不堪的单位院墙也推倒重建,换成了厚实的墙柱和崭新的护栏。破旧的道路重新铺装,换成了崭新的柏油马路。在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推动下,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电子部北路这条居民的“连心路”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绣花织补雕刻新生活

四季轮转,转眼秋去冬来,天地间仿佛打翻缤纷颜料,十一月的石景山古城地区此刻美不胜收。林间、街巷,跳跃的亮红,明艳的鹅黄,厚重的墨绿,浓烈的深橘,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被居民存入手机,成为“朋友圈”里的主角。

近年来,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会同古城街道,把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作为城市管理重点,用“绣花功夫”织补城市“里子”,逐渐把小巷“雕刻”出美丽怡人的模样。

值得一提的是,背街小巷不仅环境变了样,还组建起街巷长和小巷管家两支队伍,他们通过“一键举报、即时处理、责任清晰”的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深化环境卫生、环境秩序等日常管理,保持住良好的公共环境和社会秩序。

街面游商、占道经营、“黑摩的”载客……随着这些违法行为逐渐减少、消失,街面环境秩序干净整洁、亮丽有序,给辖区居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

长期以来,古城街道还加大对重点辖区主次干道、繁华商业区、交通枢纽场站等人流密集区执法检查覆盖面及查处力度,采取人盯车巡、错峰执法等多种措施,重点围绕影响街面环境秩序的无照经营、非法小广告、店外经营、暴露垃圾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在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和街道共同努力下,一条条背街小巷不再“狭窄拥挤”,显得“宽敞整洁”、秩序井然,在“闹市”中显得安静、悠闲,又略带“文艺范儿”。如今,往日脏、乱、差的背街小巷不仅颜值提升,功能升级,还被注入文化特色,“最后一公里”路更好走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精细整治便民补短板

据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免再次出现第一轮整治提升工作中存在的背街小巷定义模糊、标准不一的问题,新一轮整治提升工作中,石景山区摒弃以往街道报需求——管委建台账的粗放型统筹方式,以市城市管理委对背街小巷定义为基础,结合区内情况,科学制定《石景山区背街小巷认定标准》,并在全区梳理出符合认定标准的背街小巷105条(其中“精治类”背街小巷69条、“维护类”背街小巷36条),建立了石景山区背街小巷台账,以此对标对表、按图作业。

前期筹划阶段,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紧紧围绕“精细”二字下功夫,对背街小巷停车乱、行车难、人行道没保障、“城市家具”冗余杂乱、无障碍设施缺失等问题进行了精准梳理,通过“做好现场踏勘、做好社区调研、做好征求民意、做好方案公示”的“四步走”方法精细设计,突出整治提升工作的民生导向。施工中,通过统一监理、快速协调、集中调度等措施保证了工程实施高质高效。环境整治后,通过有序落实维护管理职责做到了“建—管”无缝衔接,确保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成果长效保持。新一轮整治提升共完成:新增及规范机动车停车位317个、完善无障碍设施128处、修复盲道1306米、增加绿化植被130平方米、整修粉饰立面9800余平方米、整修道路20000余平方米、规范公共服务设施471件、通信架空线规范梳理6800余米、绿化美化24处、清理堆物堆料约13吨、治理街巷秩序5处、规范门头牌匾41处。

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通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改造小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1公里开展街巷环境整治提升,达到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整体提升效果,优化了社区整体布局;通过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工作,重点对首钢北厂区周边古城、金顶街部分区域及广宁冬奥社区区域街巷开展环境整治提升,确保环境整洁、优美,突出了地域风貌特色;通过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市场、超市、医院、学校等百姓活动密集点位周边街巷开展环境整治提升,打造了一批文明街巷景观;通过结合“接诉即办”诉求,对“12345”市民热线反映问题相对集中的街巷开展环境整治提升,下大力解决了百姓“刚需”问题,得到百姓居民的广泛认可。

另外,石景山区进一步规范清扫保洁作业,按照北京市《街巷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严格规范清扫保洁作业,具有一定条件的街巷道路开展机械化作业,最大限度降低路面尘土残存量,增加巡回保洁频次,加大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桶(站)、果皮箱周边干净整洁。

同时强化督查巡查工作,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统筹安排背街小巷督导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加强督查,加大街巷巡查力度,发现问题纳入融合平台考核。各街道办事处要充分调动街巷长、小巷管家、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加强对背街小巷的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整改,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浓厚氛围。

持续加强老大难问题整治力度,各街道办事处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建立环境问题快速处理机制,加强日常执法检查,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集中突破解决背街小巷暴露垃圾、堆物堆料、店外经营等老大难、易反弹、常反复问题,进一步提升背街小巷环境秩序水平。

以人民为中心,让街巷永葆生机活力。通过精细化管理,石景山的老胡同、老街巷焕发出了新光彩,首都西大门也将越擦越亮!